政企智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退役动力电池:警惕快速转移产权的移动矿山

来源:改革网作者:梁畅水时间:2024-04-15

改革网讯    4月9日凌晨,上海市闵行区一小区内浓烟滚滚。小区停车区内,约10辆非机动车及2辆机动车串联起火,后经认定,是室外充电的电瓶车电池自燃导致了这场火灾。2024年2月,南京市雨花台区某住宅小区发生严重火灾事故,造成了15人遇难,44人受伤的揪心惨剧,而起火地点正是楼栋地面架空层的电瓶车停放处。2021年5月,成都市成华区一小区,被推入电梯的电瓶车在电梯门关后燃爆,火苗瞬间吞噬了电梯内的5人,其中甚至包括一名不足半岁的女婴……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仅2023年,全国接报的电瓶车等因蓄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就超过了2.1万起。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常常被人忽视的电瓶车蓄电池。这些令人胆寒的“炸弹电池”,绝大多数是从新能源汽车上退役而来,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梯次电池”。

在电池领域,将容量衰减的电池经由特定技术工艺处理,使其在不同场景中重新得到使用,叫做“梯次利用”,而经梯次利用后的电池就是梯次电池。梯次利用是一种资源高效整合的生动实践,不仅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还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1世纪初的中国,数码与电子产品经历了一次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可以降级利用的废旧电池,梯次利用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但这一时期,草莽发展的梯次利用既缺乏标准与规范的约束,更没有技术与模式的支撑,“梯次电池”最终沦为“翻新电池”的代称,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此轮梯次热潮很快便也偃旗息鼓。2010年前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给梯次利用带来了全新空间,但怎么做、如何做仍然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此时,一些研究机构与龙头企业率先行动,2010年,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邦普循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连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启动了首个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历经7年打磨,国标委陆续批准发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在内的系列标准,真正结束了梯次利用行业无规范可用、无标准可依的尴尬窘境,明确了梯次利用产品生产企业应承担的管理、回收各项责任。现如今,新能源的洪流滚滚而来,资本助推起梯次利用新一轮的火爆态势,然而技术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责任明确化的发展模式尚未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当海量的退役动力电池流入不具备处置技术和条件的小作坊,大批来源不明、去向不明、责任主体不明、质量保障不明的梯次电池被仓促地推向用户,结果是一系列令人痛心不已火灾燃爆安全事故,也给“梯次利用”这样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资源高效利用方式蒙上了一层阴影。

种种乱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尚不健全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准入门槛过低,产权任意转移,中间环节失控,溯源几近缺失。解决好这些问题,亟待我们从“上游源头把控”“中间过程监管”和“下游价值利用”层面,构建起更为健全完善的退役电池回收体系,让危险的“移动矿山”变成真正安全可靠的“金山银山”。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服务商,邦普循环始终以自身积极实践引领行业正向发展,针对目前行业凸显的问题,邦普循环于2024年4月正式发布《产业高质量发展八条建议(X8)》:

在上游源头管理层面,需要尽快建立以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的回收体系,确保废旧动力电池的合规回收;除更换电池外,废旧新能源汽车都应执行带电注销;OEM厂商价高者得的拍卖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以法律守护安全底线;不宜放开废旧电池进口,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中间过程监管层面,梯次利用应由电池生产企业授权,实行“以租代售”管理,保障技术可靠且处置合规。 

在下游价值利用层面,新建回收项目应全链条一体化IEIC布局,并进入化工园区;建立中国ICM碳方法学和BTB再生料标准,推进国际互认;警惕再生料理论陷阱,过程料须计入再生料范畴。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各方应合力通过强化行业规范管理,持续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打破现时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整体呈现“小、散、乱”的竞争格局,实现行业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使危险的“移动矿山”成为安全可靠的“金山银山”。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