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智库

当前位置:首页 >

高标准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

激发人力资源新动能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改革网作者:王彦时间:2024-04-12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产业。为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市场化就业和人才服务力量,人社部在全国积极部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

据介绍,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滨城园区)于2018年获批复。2021年8月启动实体化建设,选址MSD-A1、A2座,规划建设面积15万平米。自2022年8月18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启动以来,经过不到两年的发展,产业园一期(5-10层)1.98万平米出租率达100%,签约入驻机构70家,营收34.7亿元,税收1.2亿元,实地办公人数超过1000人,已经成为吸引产业人才、招聘产业人才、培训产业人才、调配产业人才、评价产业人才的综合服务中心。 

“人才蓄水池”作用持续加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经开区始终坚持“人才强区”战略,筑好人才蓄水池,凝聚发展源动力。根据入园机构服务业态,通过项目制形式,针对不同类别的人才与机构开展合作,储备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委托专业机构设立“就业经纪人”,对区内企业退工人员进行“一对一”全流程追踪服务,力争存量人才不外流;通过建立就业见习共享中心、打造青年乐业驿站、开通园区-高校就业直通车,做到青年人才早储备;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业务网点全国布局、人才来源遍布各地、人才“数据库”“简历池”海量优势,开展产业主题引才项目、百万青年看祖国等系列活动,实现外来人才广招揽。

“产业引擎机”动能显著提升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强引擎”。滨城产业园发挥猎头机构在高端人才寻访方面的优势,建立紧缺人才急聘、高端人才特招、领军人才专引机制,两年来为滨海新区共引进年薪18万以上人才7.8万人;通过开展博士后专场引才、博士后揭榜领题、技术人才成果转化对接会,开展生物医药、海洋装备、石油化工等十大产才联盟专场对接会,将人才智力转化为产业动力,为企业项目研发、技改技革、工艺革新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超3亿元。

“企业加油站”效能初步显现

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员工能力同步提升,产业园从人才供给侧发力,从新区产业发展方向、人力资源需求出发,加强与企业、高校沟通对接,从学科设置、定向培养、岗前培训、就业撮合、跟踪服务等全过程赋能。目前,园区机构可提供数字化技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项目管理、职场技能、市场营销、法务、财税等多种培训品类和公开课,赋能企业和员工发展。两年来,园区充分调动专业培训机构积极性,发挥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领域职称自主评审权优势,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泰达杯”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累计为经开区相关主导产业培育、选拔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4.1万人、高技能人才约10万人。产业园设立设立共享培训中心,依托滨城华为数字人才培训项目,委托天津外企人才中心,发挥泰达低碳中心专业力量,开展了云大物智等数字类培训以及碳排放管理师社会化培训。还将引进全国知名培训机构和教育平台,开展一系列切合产业需求的职业培训,打造一个集培训、考试、评价、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政策试验田”探索稳步推进

政策是企业发展的“强心剂”。滨城产业园用足天津市就业见习相关政策,通过委托区内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发实习生全流程管理系统、拓展实习生招聘招揽渠道、提供“一窗申请、一管到底”的服务,建立大学生见习共享服务中心,有效提高了人力资源机构储备专业人才的积极性,2023年经开区被认定为天津市就业见习基地企业达到101家,累计组织2717人参加就业见习活动,获得见习补贴2154.57万元。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法律专业机构聚集优势,建立劳动关系托管服务中心,为1200余家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平台化、共享式服务,劳动仲裁案件立案量同比去年下降8%。

“资源配置器”功能初具雏形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滨城产业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优势,委托机构面向全区进行岗位归集,搭建企业与高校、社区、劳务基地就业撮合平台。依托智慧化招聘系统,打造“居民在家门口就业,企业在办公室引才”的高效就业服务圈;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从载体产值、孵化规模、运营理念、资源优势等维度,面向全国在大学生创业孵化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机构,广泛发动、专业评审、精心遴选三家创业孵化机构入驻产业园。通过与高校双创空间联动,为高校毕业生打造一个无感智办、无缝衔接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一体化联动共享中心,将产业园打造成吸引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情感地标、物理地标。

下一步,滨城产业园将按照“以一域服务全局”的职责定位,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配置的作用,下功夫引才、精准化用才、花心思育才、想办法留才,打造人力资源集聚新高地,构建人才发展良好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王彦)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