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当前位置:首页 >

“124N”房东协会治理模式 解锁社区治理新路径

来源:改革网作者:张跃平 等时间:2023-11-10

随着城市流入人口的逐渐增多,外来人口、各类聚居区在城市开始自发或被动形成,呈现流动性高、低组织化特征,政府管理缺少“抓手”,给城市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给城市治安、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带来了巨大挑战。利州区上西街道女皇路社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幅员面积为1.6平方公里,总人口6454人,其中流动人员有1200余名。外来人口占比较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200余户居民自建房和3个老旧小区。

中央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因此,流动人员的有效治理,需要从管控式治理逻辑转向提高流动人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治理逻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解决社区服务功能畅通受阻、协会发展壮大受限、网格管理成效凸显不足、房东深度服务意识薄弱、租客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等基层治理难题,调研团队以利州区上西街道女皇路社区为着力点,在前期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构建“124N”房东协会治理模式,旨在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该模式1个核心是“党建引领+‘租住助’核心共同体”。在党委领导下,由租户、房东、房协所共同组成,形成了党建房协组织体系,让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先锋作用。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房东、租户、房协三方信息互通共享,打通基层治理人员流动的“封闭要塞”。另一方面,社区房东和租户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和生活需求与党组织自上而下的政治引领和社区管理有机契合,这种双向互动机制的形成有赖于社区党组织助力作用的发挥。2大机制是建立在对房东的定期与不定期评价和对租户的正向引导方面,所共同建构的互利互赢机制,划分组织服务、需求解决、自主管理、优惠对接四个主维度评价模型,重点对房协组织、网格员、房东、租客、商家等群体进行评价。对出租房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环境和日常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分,通过微信公众号、房东协会微信群和公告宣传栏等方式公布通报,在出租房贴标公示,树立典型,形成高星级(将出租房划分为5个星级等次)出租房高房租、易出租的市场竞争优势。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系数大,不符合自主管理能力的房东进行筛选淘汰;租客可以在房协的帮助下,主动参与到社区日常生活之中,包括各种文娱活动、志愿活动、选举活动等,切实提升归属感和获得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彼此互信,助力其建立良好的社群关系,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管理和评价,防止租户“躺平”,养成“等靠要”的思想;商家与房东协会及所属群体建立友好关系,对信用好、星级高的客户提供优惠政策,实现双向收益。在此基础上植入4重功能,即“信息整合、供需联姻、文化共享、协同治理”功能,以及提供所需满足的日常生活、精神文化需求等N项服务。

这一治理模式有助于加强“租住助”三方主体与党组织的互动沟通、协商共议,向党组织提供积极有效建议,找到党组织与基层治理的利益共同点,并将组织的“关切”纳入到社区具体行动中来,让基层党委“放心”、房东协会“用心”、社区居民“安心”、外来人员“归心”,推动不同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循环,达到基层善治——秩序井然——共享发展的效果,并以重视党建宣传质效、释放政府功能权限、完善房协应用功能、发挥网格纽带作用、增强输血造血能力、提升租客服务质量为路径选择,实现多方共赢。该治理模式既能够涵盖目前现有模式之优势,对其进行超越,又能够简化繁琐的各种“口号式”创新,其结合了“良治”“善治”的城市治理核心内涵,通过输血造血的方式激发了人本身的内生动力,为“租房协会”提供了“源头活水”,适合在城乡接合部、居民自建房多、无物业管理的租房人群聚居区推广,也可以通过跨片区整合分散资源,共同构建“124N”房东协会治理模式。(张跃平 陈磊 陈昕 李雲竹)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