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河北遵化:传承实干精神 续写绿色答卷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19-07-01

河北遵化市两个红色典范村传承“穷棒子”精神和“当代愚公”精神,推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兰云

□胡文明

图为:沙石峪村"当代愚公"群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省遵化市的两个红色典范名扬海内外。

一个是西铺村,以王国藩为代表的23户贫农,靠“三条驴腿”建起“穷棒子社”,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3年时间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另一个是沙石峪村,村支部书记张贵顺带领村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山造地,改变穷山恶水之境,创造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沙石峪人因此被称为“当代活愚公”。

图为:昔日穷棒子社社员合影

几十年里,“穷棒子”精神和“当代愚公”精神在两个村里一代接一代传承,不断激发出新活力,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一辈党员群众正奋力续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图为:沙石峪村老支书张贵顺

红色基因接力前行

远眺沙石峪,如画的田园风光映衬着这个美丽小乡村,四周的葡萄园、樱桃园、核桃园,园园相连。春天,繁花似锦;秋天,硕果累累,村内一片欣欣向荣。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余元。

进入村庄,平整的柏油路两侧淑女般玉立的海棠树迎接着各地来客,村头竖立的石碑上“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告诫着后人土地来之不易,纪念馆里一张张老照片再现着历史的鲜活画面,愚公洞、大口井、纪念馆、张贵顺旧居等成为“当代愚公”的历史证明……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因靠艰苦奋斗走向新生活而闻名全国。曾经亲历过当年奇迹创造、现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们,在数十年后的今天忆述当年的情形时,仍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图为:周恩来总理视察沙石峪

沙石峪村73岁的“老愚公”李凤忠,经历了沙石峪整个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发展成果,1965年担任村团支部副书记,几乎参与了当年所有“战斗”。他在讲述当年情景时几次掉下泪水,哽咽不已。

李凤忠介绍说,从1966年到1971年,老书记张贵顺带领全村人刨山担土,在青石板上造田。到1978年,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40多万公斤,当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0万公斤,创造了人间奇迹。

据记载,在当年“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的恶劣环境下,沙石峪共动土石方1760万立方米,将原来2.3万块、780亩土地,改造成5020块、1100亩大寨田。

图为:毛泽东主席接见西铺村支书王国藩

西铺村周昆老人说,1952年,王国藩联合村里最穷的23户办起了初级社。当年冬天,王国藩带着全社人冒着严寒,上山砍柴4万多斤,卖了430元钱,给社里购置了牲畜、农具。接下来在三年时间里,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世代贫穷的落后面貌。“穷棒子社”的创业故事成为激励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国家的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西铺村又迎来了一次大发展。西铺村建起塑料厂、织布厂、电缆厂、地毯厂等多家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实力一度雄厚。同时,利用山区优势,带领群众栽下了2万多棵果树、26万棵松柏和刺槐树。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村办企业逐渐萎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在不断的改革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去年,西铺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多元。

新形势下,如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发扬好,让群众共享更多的改革成果?面对这个课题,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王浩2017年12月履新唐山后不久,专程到这两个村庄调研。

王浩强调,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和西铺“穷棒子”精神的核心是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了几代人,要不断赋予“当代愚公”精神和“穷棒子”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创新、务实、一流、高效、担当的作风,把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传承下去,奋力谱写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唐山市副市长兼遵化市委书记李贵富也对两个村庄的发展关怀备至。除了在规划、开发、建设、施工等方面多次调度外,李贵富数次到现场考察,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激发干群的新动力。他认为,不把老一辈树立的红色典型保护好建设好,便对不起遵化这片热土。


图为:今日沙石峪村  高向南摄

绿色底色振兴乡村

如果红色是本色,那么绿色就是新时代发展的厚重底色。为此,沙石峪和西铺村进一步深挖特有的红色精神内涵和自然生态资源,将历史与现实紧紧结合在一起进行科学规划,打造红绿相映的乡村旅游新亮点,推动乡村振兴。

红色基因铸就了“愚公精神”。现任沙石峪党支部书记周国军就任十多年来,大胆创新,带领群众继续“青石板上谱新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路子。

为了深度整治环境,周国军率领全村人拆除了村头年创产值630万元但污染严重的碳酸钙厂,又投资1600多万元加强硬件建设、绿化村庄、改善村内道路、垒坝造田。

图为:今日沙石峪村 高向南摄

同时,按照“一亩果园半亩田”的多样化种植方向,发展以葡萄为主,樱桃、李子等为辅的高效果品产业,形成“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粮田抱脚、村中海棠成行”的景观,3000亩山场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山林,还成了涵养心性的好地方。近两年沙石峪举办葡萄采摘节,推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引导农民发展农家院、农家乐等,不断激发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澎湃动力,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西铺村的“穷棒子”精神,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独一性。西铺村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筹集资金近千万元,建桥、修路,建设新民居、小学、幼儿园等,村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改善、提升。

据村党支部书记杜合军介绍,他们引进资金1.2亿元建设的“穷棒子”历史博物馆项目主体即将完工。如今的西铺村,站在发展的新起点,紧抓机遇,农业、旅游、生态、文化和新型城镇化正在融合发展。

历史,总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穷棒子”村史馆和沙石峪纪念馆在分别被确定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吸引着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国内外各界友人到此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从思想上得到洗礼、教育和启发。

70年间,这里的一切都在改变,而始终不变的,是老一辈奋斗者的担当魄力和奉献精神,薪火相传,愈久愈烈。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