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生态旅游扶真贫 “两转三带”后劲足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19-06-25

河北承德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

本报记者李季平 兰云

承德是河北省燕山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区,所辖的8个县市中,有7个贫困县市,90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75.17万。

面对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承德市以实干求实效,全力挖掘整合资源,探索多种措施,扎实推进脱贫工作。其中,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实施“两转三带”,对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2014年以来,承德市已有54.4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2016年、2017年扶贫工作连续两年全省考核第一,脱贫经验在全省推广,并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三权获流转一地生四金

承德市相关部门在扶贫工作中发现,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没有自主经营能力,无法通过依靠政策扶持独立发展,于是,承德市通过把这些贫困户的山场、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承包权、经营权、闲置农宅使用权流转和租用的方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帮助贫困户稳定快速脱贫。

滦平县路南营村通过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旅游公司打造农业旅游的方式,探索出了流转土地收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金融扶贫贷款入股分股金、资产收益股权量化分现金的“一地生四金”模式。目前,该村已形成以园区为核心,辐射全县11个乡镇、60个贫困村、1.1万贫困人口的产业扶贫格局。园区已流转周边农民土地1900亩,涉及2个贫困村、293户贫困户,户均获得地租收入3400元,直接带动50余户贫困户,年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资产变股金村民成股东

针对一些贫困村地处燕山深山区和坝上草原、自然景观独特的优势,承德引进了旅游企业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开发,引导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无劳、无智、无赡养的“三无”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开发、建设、经营,每年稳定按股分红,保障了村民收入的持续性。同时,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工资性收入,有自主经营能力的贫困户还能获得与旅游相关的经营性收入。

承德丰宁县小北沟村共有297户、862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64人。2017年,村委会将全村42.6平方公里的荒滩、荒山等集体资产经营使用权入股,换取了契丹小镇49%的股权,使全体村民变为旅游开发项目的股民。目前,“契丹部落”景区已被确定为将于今年7月在承德举办的第三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重点观摩项目。

除了全村入股分红外,各户还能获得其他一些收入。如小北沟村贫困户张继春家,夫妻双方均70多岁,家有耕地22亩,入股“契丹部落”项目后,家里的耕地由公司租种,每年获得稳定收入8800元。2017年年底,张继春获得企业分红1万元,由“契丹部落”代养出租马匹2匹,收入8000元,总体算下来,一年收入可达2.68万元。

景区带园区乡村更美丽

承德市将扶贫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整合景区资源和周边乡村资源,把贫困户带入旅游产业链,打造休闲、购物、娱乐、运输等功能完备、上下配套的旅游产业链条,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茅荆坝景区位于隆化县茅荆坝乡,周边的七家镇有丰富的地热资源。隆化县将两个乡镇的23个行政村整合为“热河皇家温泉旅游片区”,成立了“旅游区管委会”和“旅游开发公司”,借力建设美丽乡村片区机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旅游专项资金,建设服务设施平台,带动周边贫困村依托景区,发展扶贫产业和项目脱贫致富。

七家镇西道村是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该村依托温泉旅游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设施草莓1000亩,并以草莓产业为依托,打造了集生态农业、采摘、特色餐饮、民宿体验、民俗展演于一体的欧陆风情“草莓公社”,年接待游客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50个,实现了脱贫摘帽。西道村的转型发展方式,为周边其他村提供了借鉴,形成了“头雁效应”。

承德市采取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开启“大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不仅让贫困户获得了真金白银,还形成了“富民又富企”的双赢发展局面。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从2004年开始,县里有经营头脑的农户,利用自家院落搞起了农家游,已经提前脱贫致富,成为在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旅游业大户。该县采取以大户带动贫困户建立旅游合作社等方式,带动了更多贫困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目前,该县有农家游户280户、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项目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2017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0.5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620万元。

行之有效的“两转三带”模式,使承德的旅游扶贫脱贫效应不断放大,既保护了当地生态,又富裕了乡民、美丽了乡貌。数据显示,2017年,承德市的旅游总收入为679亿元,仅乡村游收入就达到95.9亿元,实实在在的成果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