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河北广平:探索“周转池”制度 盘活编制难题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5-29

改革网河北   广平县聚焦“有编不用、无编可用”难题,深化编制管理改革,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制度,统筹推进空编资源“二次配置、一次使用”,实现“控制总量、动态调整、周转使用、高效供给”,有效缓解编制总量控制与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活水”,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编制保障和支撑

建好“周转池”整合编制资源统筹管理

广平县对全县编制资源进行梳理,通过整合、撤并、划转、收回闲置空编等形式,建立编制“周转池”,推进全县空编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使用。

为了实现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该县研究制定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管理制度》打破“一核定终身”常规管理模式,将机关事业单位长期闲置的编制“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纳入编制周转池管理按程序将周转编制“使用权”提供给超编、满编单位使用,用于保障重点领域、急需领域编制需求

《制度》规定了满编超编系统内无法调剂、新增重点工作任务量大、关键岗位引进人才等5项条件可申请使用周转编制同时明确不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办理机构编制手续长期被外单位借调人员、通过购买服务能够解决等不予使用周转编制的6种情,明晰适用范围、使用边界,确保周转编制依法依规使用

相关部门按程序经部门党组(党委)集体研究讨论后提交机构编制部门,陈述申请理由以及具体使用周转池各类编制数量。机构编制部门对各部门提出申请事项的现实状况、履职需要、运行情况、合法合规性等进行严格审核,经审核无误后,形成审核意见,统一报请县委编委审批。周转编制实行单列管理,使用期限一般为3年,使用期间实行“流出一人、收回一名”管理机制,确需继续使用的机关事业单位按照程序重新申报严防编制资源固化、变相增编扩编

投放“靶向性”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针对编制资源结构不优和存量不活问题,坚持站位全局、统筹优化、精准投放,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到改革发展关键处。

解决党政机关行政超编。通过编制周转,将空编单位83名编制“使用权”划拨给农业农村局、发展和改革局、卫生健康局等13家超编单位,有效解决机构改革、领导干部调整等原因造成的行政超编问题。

激发干部队伍活力针对部分超编单位干部年龄结构老化、人学历偏低、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编制“周转池”进行调剂优化超编单位确需补充人员力量的,新进人员使用周转编制,不占用单位编制,不计入编制总量,空编后周转编制自动回收。编制周转池建立以来,已有13名人员调任、调动到6家机关事业单位,有效解决机关单位人才短缺的问题。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将事业周转编制作为核定职数、岗位设置的基数,事业单位按照“原有编制+周转编制”的总数调整岗位设置和岗位结构比例,用于引进急需型、技能型高水平人才。通过公立医院控制数管理改革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收回编制,靶向投放到重点工作和重点领域2022年以来,从县域外引进高学历教师医生9名,聘用专业招商引资人员6名有效解决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难问题。

运转“规范化”实现编制资源精细管理

树立编制资源“一盘棋”意识,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联动监管机制,确保编制“周转池”高效有序运转。

联动管理由县委编办牵头,会同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建立“周转池”编制管理联动机制,明确使用的周转编制纳入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基数、财政保障基数,作为核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费保障的依据,确保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财政保障、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无缝衔接。

定期评估。建立周转池编制使用定期评估机制,使用期满1年后,由使用单位向机构编制部门提交周转池编制使用年度情况报告,机构编制部门对机关事业单位履职尽责、人员编制使用效益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收回或调整编制使用规模的依据

动态监督。周转池编制管理与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有机结合,根据周转编制使用台账全程动态跟踪,定期对周转编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推行周转池制度建立以来,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3次,发现问题7件,责令整改7件,进一步强化了刚性约束提升了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刘卫华)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