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李小云时间:2021-01-01
2012年以来的8年时间,中国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现行标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一个目标。中国的减贫实践作为亚洲国家的一个典型代表,为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第一,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基础,但只有经济增长具有益贫性时才能真正推动减贫,中国的减贫呈现出全部门益贫增长推动的特征,其经验可为许多处于经济增长阶段的国家提供参考。报告中也对中国国家主导以及全部门益贫增长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包括通过农业发展推动缓解食物性贫困,继而通过农村工业化推动非农产业就业,再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持续推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这对于经济增长和减贫有一定程度脱节的国家提供了相关的经验。
第二,中国减贫实践的重要特点是国家对减贫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从而将政治承诺落到实处,这一经验对许多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并面临不平等加剧问题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入新阶段,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发展的益贫性有所下降,减贫面临的阻力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将减贫工作升级为脱贫攻坚战,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手段。其中最核心的做法是通过政党领导国家的机制集中资源和力量,突破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限制,将减贫真正落实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议程。当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但是中国经验可以参考的意义在于,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国情在政治力量和社会中寻求广泛的政治共识,通过政治共识的建立来克服利益集团的制约,支撑政治承诺的兑现。
第三,从技术层面看,中国识别和瞄准贫困人口的机制可以向许多希望消除极端贫困的国家分享。中国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一个突出做法是贫困瞄准对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下沉,从早期瞄准到区域、地区逐渐转变为瞄准到社区乃至家庭和个人。在进入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阶段后,基于"两不愁、三保障"的多维贫困指标的建档立卡制度的形成又很好地解决了工作层面贫困人口识别及精准帮扶的难题。对于希望消除绝对贫困的国家而言,不仅需要国家的强力干预形成有利于穷人的贫困治理体制,也需要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聚焦穷人的识别和瞄准机制。事实上,开发非收入性的和便于使用的识别和瞄准方法非常重要。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