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丁晨日时间:2024-01-03
改革网讯 盐城因古时“环城皆盐场”而得名,位于中国“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沿海发展等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12月26日,“奔腾‘十四五’沿淮看发展”媒体行小组来到盐城调研采访,实地感受淮河尾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独特魅力。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了解到,保护区是以重点保护对象丹顶鹤为代表的湿地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区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各类动物1855种(其中鸟类421种),高等植物697种。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8种(鸟类28种),包括丹顶鹤、白头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麋鹿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91种(鸟类80种),有17个物种被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每年有2000多万只候鸟迁飞经过,有近百万只水禽在保护区内越冬,素来享有东部沿海“国家重要湿地基因库”之称。2019年7月5日,盐城黄海湿地被正式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江苏省首项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的空白。
作为淮河入海的重点民生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先导工程张家河闸站于2022年7月底开工建设,工程为穿北堤建筑物,设计排涝流量60立方米每秒,工程采用闸站结合形式,具有自排和抽排功能。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仓基俊主任介绍,张家河闸以前是自然排涝,现在是强排,工程建成后可使滨海县城排涝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保障了滨海县城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滨海港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位于东部沿海、新亚欧大陆桥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三条发展轴线的交汇处。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已列入国家规划纲要,滨海港将成为淮河流域广阔经济腹地的出海“龙头”。
上图:江苏省干线航道网2035年建设效果图
众所周知,江苏水路交通发达,目前已形成以长江、京杭大运河、黄海为骨干的水运网。淮河下游由于部分地区航道等级较低,制约着出海门户功能的发挥。近日,《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省政府批复。《规划》明确,至2035年,全省干线航道网规划总里程4192公里,总体呈现“两纵五横”的布局形态,形成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淮河国家水运主通道为核心,二级及以上航道为主体、三级航道为支撑的“联网畅通、达海通江、优质高效、保障有力”的干线航道网络。《规划》通过提升重要经济节点覆盖率、打通港口产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增强干线航道的辐射能力和成本效益,为推动江苏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增强”水运江苏”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向海而行,因海而兴。盐城港滨海港区背依苏北平原,东濒黄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隔海相望。北距连云港60海里,青岛港145海里,南至上海港335海里;东至韩国木浦港360海里,釜山港480海里,日本长崎港475海里。
滨海港是继大丰港、南洋国际机场之后盐城第三个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目前建成投运的码头泊位9个,包括主港池2个10万吨通用泊位、4个3.5-10万吨煤炭专用泊位和1个大件泊位、南港池1个LNG专用泊位和工作船泊位,综合货物通过能力约4800万吨,2022年货物吞吐量约1800万吨、2023年货物吞吐量约2500万吨。同时,20万吨级航道防波堤一期工程、滨海港铁路专用线、滨淮高速、千吨级海河联运作业区码头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港区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十四五”期间,港口开发争取形成以20万吨级航道和30万吨级泊位为龙头、5-10万吨级泊位为主体、千吨级内河码头为支撑的总体格局。
盐城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充分发挥地处淮河出海口的独特优势,研究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地位,以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为着力点,切实加强与淮河流域兄弟城市的联动合作,为水清天蓝地绿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贡献盐城担当。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丁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