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河北迁安:“公公联合、一院两制”让养老更有“医”靠

来源:唐山改革作者:时间:2023-10-26

推广理由

近年来,迁安市不断深化医养结合改革,以第二福利院为试点,就近联合公办的杨店子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公公联合、一院两制模式,即:公办福利院与公办医疗机构联合成立迁安市医养康养老服务中心,实行业务融合,人财物分管,提供医疗、养老、保健等一体化、便捷式服务,取得了“1+1>2”的显著效果,为加快全域医养结合发展积累了经验,被省卫健委、省民政厅评为河北省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

改革背景

迁安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7767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145713人,占18.76%65岁及以上人口98595人,占12.69%,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患病几率呈现倍数增长,一旦老年人生病就会在医院与养老场所反复辗转,既增加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又容易诱发或加重老年人疾病。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归属于不同部门,即养老归属于民政部门,医疗归属于卫生部门,这就产生了看病的地方不能养老,养老的地方看不了病的问题,难以满足老年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囿于传统居家养老观念等因素影响,迁安市第二福利院床位使用率仅为54%,而处在同一区域的杨店子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医疗资源相对富余。为此,迁安市充分整合双方各自优势和闲置资源,探索采取公公联合、一院两制模式,着力夯实医养结合服务基础,有效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

关键创新

在改革探索中,迁安市福利院承担着兜底保障供养特困人员的职能,属于财政全额保障社会福利机构;卫生院承担着基础医疗、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等职能,属于财政定向定额补助社会公益机构。为此,迁安市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采取一院 两制模式,理顺医养服务管理。

一是明晰服务内容。中心下设行政部、护理部、医疗部、市场部、保障部,福利院所有人员就地加入中心,负责机构内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后勤保障等;卫生院从现有人员中选派行政人员、医生、护理人员等,负责经营性社会托养和医疗、康养服务,并统一服务标准。

二是实行分置管理。中心设院长1名,由福利院院长兼任,负责机构内所有事务的统筹协调管理,设副院长2名,福利院、卫生院各选派1名,供养护理服务及员工由福利院选派的副院长负责统筹管理,经营性社会托养业务和医疗、康养服务及员工由卫生院选派的副院长负责统筹管理。

三是实行财务独立。中心保留福利院、卫生院相互独立的财务体系,福利院负责公益性特困供养资金的收支,卫生院负责经营性社会托养及医疗、康养服务资金的收支,由双方派驻的分管副院长各自负责己方财务签字核销,互不干涉。中心后勤保障、设施设备、基建维修等方面的支出,双方按业务发生比例分摊。

主要做法

(一)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医养服务基础。一是夯实运营政策基础。迁安市第二福利院在充分留足特困人员供养所需设施设备基础上,将剩余房屋及设施设备列为闲置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备案登记后,无偿出借给卫生院,卫生院以此获得医疗、养老备案,使新成立的医养康养老服务中心具备了合规合法的运营环境。二是构建医养运营空间。中心设置医疗区、特困养护区及社会托养区等功能区,配套餐厅、图书室、室外健身区、健身步道等公共服务设施,共设置床位189张,其中养老床位170张,医疗床位19张,配备专业医护人员40余名。三是创新兼顾运营模式。围绕增加普惠性供给,在优先满足特困人员集中照护需求基础上,兼顾社会性托养,从170张养老床位中,划定90张为社会托养床位向社会开放,适当收取费用,扩大社会效益。自正式运营以来,中心先后入住了150余名失能、半失能老人。71岁的胡志和与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老伴儿在中心生活一年多,给出吃得好、住得好、环境好、服务专业,在这里养老心里踏实的褒奖评价。

(二)着力补齐短板,提升医养服务能力。针对护理服务对专业护理人员和专业护理设施设备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要,迁安市坚持两手抓,着力提升医养服务能力。一方面,提升医疗护理质量。中心成立后,由医护人员负责对中心福利院人员开展护理技能指导、培训,为入住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和护理服务。入住人员生病需医治,直接转至中心内医疗床位,重病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迅速转至上级医院,确保病患得到及时有效治疗。针对中心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强度高的实际,将部分经营性社会托养收益用于适当提高薪酬待遇,促进了医护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将大部分经营性社会托养收益用于设施改造提升、购置设备,打造优质的医养服务环境。截至目前,中心共完成投资200余万元,增加了医疗、康复等设备,同时,对院落进行了绿化净化,大幅改善了生活环境。

(三)坚持以点带面,扩大医养服务供给。医养结合是养老机构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此,迁安市在总结该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域内养老、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本,加快医养结合,扩大医养服务供给。一是从医疗端入手加快医养结合改革。全市4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了老年医学科,所有镇街卫生院均增加养老服务、养老培训等功能;投资1000余万元,对马兰庄镇、木厂口镇、上庄镇3家卫生院进行加装电梯、设立独立卫生间等适老化改造。二是从养老端入手加快医养结合改革。投资100余万元,迁安市第五福利院与建昌营镇卫生院、精神病院联合打造医养结合专业精神障碍类康养机构,目前已试运营,在满足特困供养精神障碍类人员医养的前提下,扩大至为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免费集中医养服务,并将剩余床位低价向社会开放,更加体现普惠性。域内其他福利院正在陆续启动与同区域卫生院联合开展医养服务。三是从社会面入手加快医养结合改革。通过公办医养结合机构开展社会托养业务,增加优质低价资源供给,带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医养服务。投资1.2亿元建设亲和医养中心,集养生文化、康复理疗、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入住率近80%。康俊医院医养中心、博康医养中心等陆续投入使用。投资15亿元的迁安市协和源国际颐养中心、泰和园居家养老项目集居住、养生、疗养、康复、保健、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打造环京津养老产业标杆,预计今年10月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全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达12家,拥有护理型床位1700张。

主要成效

以破解福利院和卫生院资源闲置为契机,突破两个单位在机构架设、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等方面的限制,实施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福利院的自我发展能力。从医疗端、养老端、社会面等方面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向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养老服务,缓解了全市医养结合床位不足的状况,发挥了公办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从独立运营的医养机构到一体发展的转变。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医养康养老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老人们的入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优化整合公立医疗和养老资源,共享床位、医保支付等资源,破解了医疗和养老机构独立运营存在的病源、场地、人员、成本等条件限制,解决了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治病的不养老、养老的不治病等痛点、堵点问题。

二是从单一型医养机构到综合型的转变。实行两院融合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均拓展了新业务、增加了新收入,并催生了自我发展、快速扩张的强劲动力。通过嫁接医疗机构的医疗保健救治、专业护理功能,补齐原来的福利院医疗水平短板和卫生院养老服务短板,打造兼具生活护理、医疗诊治、康复保健等功能的医养康服务中心综合体,显著增强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从一家受益多家共赢的转变。两院融合模式,为入住中心的老人提供了不出院的平价养老,不下床的医疗保健服务,开创了政府保障更加坚实、群众体验更加舒适、医养机构发展更可持续多赢局面。为全方位服务老年人,中心设立了B超室及心电图室、全科(医办室、抢救室)、中医针灸康复科、医疗养护病房、护士站、药房及收费室等业务科室,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常见病的入住老人可直接在中心看病拿药。同时,通过申请长护险等方式,为老人购买了更为专业、优质的养老服务,减轻了群众养老负担和就医成本。入住中心的老人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更为舒心。

经验启示

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创新,应重点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医养结合模式不能碎片化、就点论点、就事论事,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将理念转化成规划,在顶层设计统领之下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模式,系统解决医疗与养老深度融合问题。二是管理体系上,明确部门权责划分,注重部门协调性。医养结合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职责,建立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行政权责体系是实现医养结合理念到实践的重要保障。在明确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要牢固树立协同、协作精神,勇于带头打破部门间条块分割格局,划分好部门权责,既不越位更不缺位,确保医养结合工作落实落细。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开展医养结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养老服务需求,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和养老机构发展现状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不同的医养结合模式,研究不同的工作方案,不盲目跟风、不搞一刀切。四是坚持统筹推进。医养结合模式探索不是简单的机构之间合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统筹处理好相互依存又保持相互特色的关系。除健全体制机制外,还要充分考虑政策、人才、资金等因素,共同构建起放大优势、补齐短板、提升质效的完整要素链条,最终为建设更加适宜老年人的综合康养照护体系而服务。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