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河北井陉:开辟“三个路径” 促乡村振兴“多点开花”

来源:石家庄改革作者:时间:2023-10-08

今年以来,井陉县坚持将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着手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开辟党建引领、产业富民、多元发展的振兴路径,多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各乡镇“多点开花”,以“实干之笔”勾勒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走党建引领之路  让集体经济“壮起来”

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通过抓“两会一团”建设,引导群众参与治理,用好村情恳谈会、乡贤议事会、道德评判团工作机制,探索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同时实行网格化管理,镇干部包村、村“两委”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织密“横到边+纵到底+开放式+全覆盖”务实管用的组织体系,积极发动村党组织、乡贤群体、村民等多方主体常态化制度化参与公共事务。

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着力点。在全县广泛指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实施流转、整合、复垦土地亩等举措,鼓励各村“抱团”发展。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积极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公司和运营团队,以“保底+分红”模式,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其中,仅上安镇便在13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6个,村均增收8万元,590户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

以党支部助力项目为抓手。将支部建在项目一线,做到与项目建设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发挥基层党建在项目建设、土地征收等工作环节中的引领作用,有力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其中,微水镇创新成立6个重项工作专班、11个重点项目专班、12个多中心项目专班,主动靠前服务,协调解决实际困难,有力保障长岗棚改回迁、中农联、罗庄现代农业园区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走产业富民之路  让两山经济“活起来”

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依托绵蔓河水资源及湿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鲟鱼、虹鳟鱼等特色冷水鱼养殖,发展成为占地2000多亩、拥有20多家养殖企业、集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为一体、年孵化能力上千万尾、产值近亿元的省级大型水产养殖生产基地。同时借助“实在井陉”区域品牌,以多途径销售及增加鲟鱼附加值为载体,引领渔民转变传统销售方式,实现农民增收。

推进古村落保护开发。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古村落区位优势,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以“河北四大古窑”井陉窑南横口村古遗址数字“精品馆”为精品,打造南横口陶瓷水镇、于家石韵小镇、大梁江梦古小镇、吕家剧境小镇四个传统村落开放样板。同时于家乡还成立井陉县美合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收回闲置的古民居48处,精心打造古村落特色民宿10处,村集体与户主签订租金加运营分红协议,实现村集体增收15万元。

加快亲水小镇建设。积极构建“党建搭台、村企抱团、共富共赢”的文旅发展格局,打造秀林悠乐湾亲水小镇项目。盘活牛王庙村村内河滩、老旧民居、闲置土地等资产资源,建设水上娱乐、露营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成230亩河滩平整及停车场周边绿化,流转32.02亩土地种植有机果蔬,确定20套可利用房屋资源发展旅游民宿。

目前,亲水小镇项目已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0人。村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2.1万增长到2022年的10万元,今年将突破20万元。

走特色发展之路  让乡村经济“兴起来”

召开干群夜谈会,定基调。召开“访民生、听民情、解民意”夜谈会、“循历史文化根脉,建两山实践基地”夜谈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夜谈会。由县领导牵头,组织县直单位一把手、乡镇全体班子及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同坐一条板凳,就各村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谋划和上级政策进行深入探讨,引导村党组织明确产业项目310项,议定攻坚措施1461条。目前共完成生命通道、饮水管网等883项民生工程,盘活48个传统古村落。

发展特色种植,助增收。聚焦辖区内多山、大型农业机械使用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土地撂荒等实情,探索农业种植多元化路子,大力发展花椒、连翘、大豆、中药材和特色种植,形成“一村一品”。其中,辛庄乡鼓励农户投资种植花椒,将100多亩边远次地调整成花椒栽植区;上安镇整治撂荒地50亩,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同时抓住酸枣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邀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实施20亩大枣嫁接优质酸枣,让老枣树林焕发新生机。

调整产业结构,延链条。大力发展适合本区域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引导农民开展特色种养,加大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和深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其中,南峪镇通过土地流转,开展七彩水稻种植及稻田养蟹和养鱼业,建立稻谷加工厂,引进稻谷脱粒、抛光、打包等工艺流程,打造太行香稻品牌。

此外,积极培植花椒产业发展,新建花椒茶叶和花椒压饼生产车间,并通过电商、超市专卖店、物流公司等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产品变商品、商品变产值。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