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8-14
改革网看河北 曲周县以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优质麦、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建基地、破难题、强品牌、育主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先后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7家,注册涉农商标156个,建设高标准农田56.2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8%。
夯实基础 做优创建保障
曲周县组建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和曲周县委书记任组长,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对重大事项进行会商决策,确保重点工程项目扎实推进。
其中,印发《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方案》,实施“1355”先行先试工程,明确到2025年,率先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为共建先行县建设工作确定了路径和方法。
打造国际交流中心,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吸引30余名高水平专家教授常驻曲周。建立以张福锁院士为团长、县校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为骨干、科技小院学生为成员的专家团队。成立中国农大曲周县农业绿色产业研究院,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为农业科技现代化提供技术保障。
搭建平台 提升服务标准
以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为中心,该县建立“1+9”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安装气象观测、土壤水分观测、水质观测、水位观测、大型蒸渗仪、氨气分析仪等仪器设备,实现全要素实时观测。
针对区域农业发展关键限制因子,在曲周实验站和“300亩”试验基地部署了三代定位试验,建立了从微区到田块、农田生态系统的系列长期观测研究场。
投资100万元,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示范基地建设集北斗无人驾驶播种、生产环境智能监测、作物苗情遥感监测、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智慧农业试点,培育郎屯、付庄、李口、西韩固等一批智慧农业基地。
抓准节点 科技赋能生产
曲周县充分发挥与中国农大合作优势,加强对接交流,推进“四零”服务进乡村,全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先行县建设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开展对接22次,实地调研10次,印发共建先行县工作简报40期。
成立粮食生产科技支撑领导小组,出台《粮食生产科技专员推进方案》,采用“1+N”包村联户制度,县级成立科技服务团、乡级成立科技服务站、村级选派一名粮食生产科技专员,实现科技专员村级全覆盖。
启动“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暨冬小麦春季管理培训,先后召开技术培训18次,制作电视宣传5期、公众号宣传36篇、“小崔说麦”短视频20期。
培树典型 引领农业现代化
该县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签订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全县建立绿色高质高效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科技展示基地等农产品基地30个,认定辣椒红、甜菊糖苷等加工产品国家标准40余项,主要品种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实施“五个一”帮扶措施和“五统一”技术管理模式,每个乡镇建立1-3个现代农业示范展示基地,由技术人员进行包联服务,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统一订单回收。
通过政策扶持、培训引导,鼓励生产经营主体自主与科技单位开展技术联结,全县每家农业企业及省级以上合作社都有一个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截至目前,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7家,县级以上家庭农场1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88家。
打造标杆 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曲周县以“曲周小米、曲周鸡蛋、曲周甜叶菊”为重点,以曲周凤凰城历史为文化背景,进行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设计宣传。全县注册涉农商标15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级农产品知名品牌31个。晨光生物等20家市级龙头企业30多个产品,分别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同时,围绕优质麦、蛋鸡、育苗、甜叶菊等产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与示范,创新了小麦种植减氨增效、卫星导航播种、无人机遥感监测、棉花全程机械化、蔬菜育苗套管嫁接等新技术40余项。
据悉,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56.2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8%,今年投资56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亩均增加粮食产量80公斤、节约用水25立方;投资5000万元,扩挖、恢复干支斗渠90多万米,实现河渠通畅。
曲周县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