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8-10
改革网看河北 曲周县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施政策激励、要素聚集、平台建设、技术攻关等关键举措,探索科技兴县强企新路径,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和氛围,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连续8次16年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科技创新能力连续三年位居全省A类县,位列全省第八、全市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62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84家,恒博公司、科伦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供给端”发力 强化“四个支撑”
曲周县加大政策支持,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持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政策体系支撑。制定《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专利资助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实施方案》《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丰富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包”,搭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研发投入支撑。加大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县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补助,并对企业创新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科技职能支撑。剥离县科工局科技创新职能,成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县委组织部在全市率先建成人才公寓,引进博硕高层次人才201名;县人社局创办全市首家青年创业园,构建集“创业、就业、培训、实习、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县税务局推进非接触式办理和“云端”辅导,全部业务实现“一窗式”办理。
帮扶措施支撑。开展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培训,为企业解读政策,增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决心;县领导包联112家规上工企,对口帮扶企业解难题;搭建“政企同心谈”平台、“政银企”互动平台,推动企业专利质押贷款工作,帮助企业实现专利融资2亿多元。
重“孵化器”培育 建好“三个平台”
该县按照“政府搭台、需求引领”思路,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以“孵化器”培育引领科技平台打造。
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采用“先投后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指导规上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投入业务培训,申报建设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建成国家级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进科技资源有效集聚,开展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双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星创天地国家级1家、省级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普基地2家,市级科普基地2家。
工业设计中心平台。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招引国内高水平设计机构、设计大师工作室进驻,打造集设计、咨询、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平台。目前,该中心升级为“邯郸市(曲周)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服务覆盖邯郸市所有县(市、区)。目前,入驻设计机构12家,为曲周县域企业提供设计服务16项。
向“创新型”聚焦 抓实“四个突出”
曲周县在创新主体、协同协作、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多点发力,为科技创新聚集各类要素资源。
突出“县校合作”。与中国农大合作近50年,首创“科技小院”模式,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到地头”,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成为全国“县校合作”典范;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持,先后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河北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30多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合作推进“政产学研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20多项。
突出“集群打造”。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认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1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家,形成一批有活力、有潜力、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群体。
突出“技术改造”。组织企业参加省千项技改入库,新兆源公司年产5万吨全棉新型无纺布生产等15个技改项目列入省千项技改项目库。建立县级重点技改项目库,定期监测、动态调整,积极争取上级技改资金,实行“一企一策”“一项一策”,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装备更新、产品创新,晨光公司“实验室经济”创新建立基于Q-Tof检测的植株全组分析技术体系,做到植物资源“吃干榨净”,实现技术新突破。
突出“成果转化”。重点突破生物健康、新材料产业等一批原创核心技术,帮助企业转化生成一批高端项目,努力把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晨光公司建成国内首家全自动大蒜素提取生产线,从清洗大蒜废水中提取被誉为“软黄金”的大蒜素;润尔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学院合作,研发出国内首套木塑门自动数字化生产线,80%的产品销往以色列、沙特、阿联酋等国家。
曲周县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