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河北作者:时间:2023-06-30
改革网河北 近年来,武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战略部署,创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模式,发挥其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潜能、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高标准打造,提供农业发展“硬支撑”
打造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带,是武安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大同镇为例,该镇作为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带试点乡镇,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理念,先行打造高标准农田,为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奠定基础。2022年以来,投资3800余万元在具备条件的11个村打造高标准农田28000余亩。
一方面通过修田间路、铺设灌溉管道、安装喷灌设备等方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引水、蓄水,改善农业灌溉问题,实现一年两季耕种,彻底告别“望天收”的传统耕作方式,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丰收提供了坚强的硬件保障。
新模式流转,打出乡村振兴“特色牌”
在高标准农田打造的同时,通过“村集体+农户+承包方”的创新模式,进行全面土地流转。
支部牵头。改变了原有的农户直接与承包方对接的模式,将土地全部流转到集体,做好政策咨询、价格指导、纠纷协调等服务,避免了个人流转中的定价不均、后期无保障、村民之间产生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平台流转。村集体将土地流转后通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进行发包,承包方在平台竞价,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承包,实现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方受益。土地成规模地流转出去后,不仅村民得到了承包费,承包方见到了收益,而且村集体也获得了服务费,大片闲置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实现了“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现代化种植,填好产业发展“成绩单”
土地流转后,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作业,由传统的“单兵作战”向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方向发展。为增强科技赋能,邀请农业方面教授实地考察,打造“科技试验田”“智慧农场”,让现代科学技术为农业种植插翅赋能,实现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的“智慧农业”。
同时,根据土壤土质特点,在马项、罗义片区的万亩山场打造果树、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运用机械化、精简化、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手段,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围绕“农业强省”目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武安市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