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河北武安:转变工作理念 点燃城市“烟火气”

来源:改革网-河北作者:时间:2023-06-27

改革网河北 “地摊经济”作为最接地气的民生经济,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如何在“一管就死”与“一放就乱”的夹缝中找准平衡点,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今年以来,武安市充分解放思想,转变工作理念,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因地制宜设立便民疏导点,点燃城市“烟火气”,延伸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体验、激活消费潜力。

创新工作思路,城市管理侧重服务

流动摊贩和马路市场购物方便、价格低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超不足,已成为群众生活所需,对方便群众生活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流动性、随意性较大,长期以来缺乏行之有效的综合管理手段,影响市容环境,阻碍交通,不但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为破解管理难题,武安市城市管理部门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优秀经验,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服务”转变。按照“因地制宜、服务民生,疏堵结合、综合治理,规范管理、文明有序”的原则,优化城区便民疏导点和夜间市场设置,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点入场入市规范经营。

按瓜果蔬菜、小吃摊点、小商品、综合夜市等类别,在市区设置4个便民疏导点,安置商贩400余户。丰富了市民夜间消费体验,培育了多元消费业态,既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经营和生活问题、促进季节性农副产品自产自销,也降低了青年创业的门槛、助力复工、复业、复市,提升了城市的活力和魅力,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健全工作机制,一线执法更有温度

从民生的角度看,每一位摊贩背后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生计,其本身又为城市带来“烟火气”,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有序的城市治理是绝大多数群众所需,占道经营行为不利于城市文明进步。为妥善解决占道经营这一城市管理“顽疾”,武安市由传统的“一刀切”变“切一刀”,成立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负责,城管执法局牵头,市场监管、交警、卫健等部门配合的武安市游动商贩和马路市场治理专班。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定期调度会商,简化办理程序,降低准入门槛,让摊主轻松入点“安家落户”,既消除了“马路市场”的安全隐患,又满足了附近群众的购买需求,昔日的“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同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对存在的违规行为,坚持“首过不罚”,采取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式,督促摊主进行现场整改,并耐心细致地讲解法律法规,用柔性执法换取商贩理解。

完善精细管理,配套服务高效集聚

科学合理规划,业态规范有序。在城区流动摊点较为集中的桥南街、同安街、体育路、游览街、放射路、建东街等区域开展摊点摸排,全面掌握摊点底数,认真分析摊主售卖需求,为便民疏导点的选址奠定扎实基础。同时,深入选址点周边居民小区,认真听取群众代表多方意见,以最大可能兼顾摊贩售卖生计和市民购买需求为原则,对周边市场、地理区域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确保便民疏导点能有效落户。

精确考量实际,经营有尺有度。通过前期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结合群众需要和城市人口分布,严格按照“两不一必须”的要求(即不影响群众生活,不影响交通出行,必须做到摊撤点净),因地制宜,规定地摊经营者的市场准入条件、登记商户信息、制定管理办法,根据入点商户经营种类,在设置的疏导点内结合群众需要,科学合理地划定了早、中、晚经营区域和时间。通过现场公开摇号方式,确定摊主定点经营模式。

拓展管理内容,保障精细周密。通过加大执法人员巡查频次,加强清扫保洁人员配备,增设垃圾收运设施、保障夜间照明等措施,全力保障疏导点环境卫生整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缓解了城管执法和摊贩之间的矛盾,让城市管理工作多了一分“温情”,少了一分“生硬”,也让广大群众多了一分“理解”,少了一分“误会”。

同时,每个疏导点相应配备微型服务台,由执法人员全程服务,配套微型消防设备以及藿香正气水、止泻药等应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安全、有序、便民、美观的疏导点,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消费环境,也吸引了许多食品摊贩前来“安家落户”。

深入协同治理,城市焕发崭新活力

在全力推进便民疏导点规范运行的同时,注重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及时总结经验、研究方法并转化运用到常态化管理中,实现由规范管理向常态化转变。此外,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利用武安城管公众号发布各类信息,多方听取周边群众建议。

截至目前,共采纳各类社会意见20余条。通过完善管理机制,促进了商贩诚信经营、守法经营、规范经营,有效遏制了马路市场整治“反弹回潮”的现象,为创新社会管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打下长远而坚实的基础。

武安市委改革办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