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临漳:培育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破解三大难题

来源:邯郸临漳县委改革办作者:时间:2023-04-26

改革网河北讯  年来,临漳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县域产业”发展为统领,“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牵动,着力破解“经营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农业品牌化效应不凸显、农产品产销结合程度低”问题,不断丰富经营主体、壮大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为乡村美、农民富提供强力支撑。2022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0.31亿元,同比增速32%。

引导帮持培育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临漳县坚持内强素质、外强能力,通过宣传引导、种植帮扶、培训提高,破解经营主体“单体规模小、整体实力弱、素质水平低”的问题,激发农户主动融入现代农业的内在积极性

强化宣传引导。邀请知名合作社专家和市农协领导、县内金融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开展高质量发展培训会,针对贷款政策、参保政策、农产品网络平台合作模式等进行讲解培训,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转变传统生产观念,树立“互联网+”经营理念,在生产、加工、营销等各环节主动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生产经营新的增长点。

强化种植帮持。由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属地乡镇负责,采取“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行“园区规划、品种布局、病虫防治、市场营销”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对种植户进行种、产、销全过程帮持,解决广大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做好以菜生“财”、以菜聚“财”文章,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强化培训提高。邀请技术专家、种植专家等对群众开展种植管理培训,提升群众种植水平。县农技人员全部下沉田间地头,与农户结对开展无偿技术服务。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种菜带头人,涌现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品种不断调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0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4家;培育家庭农场701家,其中省级示范10家。

立足地方优势 着力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破解特色农产品“有产量无规模、有产品无品牌”不利局面,打造叫得响、过得硬的临漳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做好“稳”字文章,保障粮食安全守牢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临漳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2022年粮食总产60.94万吨,实现“十九连丰”。依托久恒面粉、麦花香面业等产业企业,建设万亩强筋小麦种植示范区,成方连片整村推进实施,创新实施“粮食银行”,减少粮食储备损耗,增加群众粮食收益,实现种粮大县与农民增收双赢目标。

做好“特”字文章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了强筋小麦、韭菜、辣椒、油料、红薯、山药、肉鸡七大特色产业,实现优质小麦种植13万亩,油料作物种植5万亩,肉鸡养殖年出栏1500万只。铁棍山药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总产量近40000吨,每亩收入达2万余元,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做好“精”字文章,培育品牌农业围绕品牌创建工作,河北美临多维粮油有限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唯一一家农业领军企业,被评为“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美临粮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临漳韭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依托临漳县老柏树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研发韭菜花、韭菜酱等产品,扩大“邺柏”“绿涤”等品牌效应组织美临粮油等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等专业展销会,让临漳“土特产”畅销河北、迈向全国

延链补链强链 探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围绕“壮龙头、扩基地、提规模、延链条”发展思路,统筹推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破解“产销脱节严重、丰产不丰收”问题,加快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发展转变。

龙头带动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习文乡韭菜万亩现代农业园为龙头,不断扩大“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现韭菜种植上接市场、下联农户,对外参与竞争,对内提供服务,实现种、产、销一条龙,辐射带动全县韭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引领全县韭菜产业蓬勃发展。

基地示范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对韭菜产业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大力推广高温覆膜、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实施更加严格的产品质量监管和追溯制度,建设1000亩无公害韭菜周年生产基地,全县无公害韭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实现临漳韭菜全年生产供应,打造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无公害韭菜种植园区。

提升规模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培树了柏鹤集乡北张庄村、章里集镇黄辛庄村等土地集中经营示范村,摸索出“党组织牵头群众自愿参加、量清地边明确产权、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干部监管群众参与、多元经营共同致富”的路子,最大程度集中生产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由传统“星星点点”一家一户种地逐步转变为现在的“成方连片”经营管理,实现了整村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截至目前,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62个、占比84%,超省市目标34个百分点。

延伸链条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重新规划农业园区选址、定位,以桐和源、平原禾丰、美临粮油等大型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引进无污染、科技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他制造类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多元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增强转化升值能力,让农户获得“股金、租金、薪金”,更多享受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的源生动力。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23家,配套企业17家。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