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河北威县:汇聚力量做改革探路人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0-11-17

 ——河北省首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威县改革试点七年回眸


 写在前面

   “设立行政审批局、一枚公章管审批”,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审批局市县两级全覆盖,这一行政体制改革大门正是从威县开启。2014年1月,位于黑龙港流域的威县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黑龙港流域综合改革试点”,同时还承担了13项专项省级试点任务。改革过程中,威县勇于担当、锐意创新,在行政体制、城乡一体化、开放招商体制、农业农村等8个方面为全省探索出了新路径。2018年9月,河北省政府继续延长威县改革试点,批复《深化威县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改革试点近7年间,威县实施重大改革事项160多项,15项经验全省推广,3项经验全国推广,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达到预期成效,用实际行动交出合格、满意答卷。

2017年,威县第一张“多证合一”执照诞生,实现一证通用、一码监督

□本报记者  兰 云

  过去,提起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第一印象是“一个又大又穷又破的地方”;如今,一进入这座县,就可以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工业产业、农业种植等从规划到建设都颇有格局,教育、医疗、社保等让普通群众拥有越来越多幸福感——这一切,都源于“改革”。

  一组数据可以展现威县的改革成果:这个65万人口的大县,1999年~2009年间全部财政收入为8300万元左右;2014年,经济总值61.6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4.8亿元;2019年,经济总值10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2020年前9个月,虽受疫情不利影响,但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整体经济稳步向好,生产总值、固投增速、社消零售增速、限上零售额增速4项主要指标均在邢台市前3位。以2009年为基数,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了10倍多。2014年以来,威县累计获得国家级荣誉42项,省级荣誉81项。事实证明,改革成为推进威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赶超发展的强劲动力。

提升审批效能  改善营商环境

 威县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探路者任仲夷的故乡,威县人有着勇闯新路的红色基因传承。

  成为河北省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县,意味着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拥有了先行先试权。但是,怎样才能做好改革这篇大文章?威县循着设计的改革思路,按照构想,开启了由点到面的改革大幕。接力6年,从书记到县长,一任接着一任干,每年亲自谋划亲自牵头,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破解制约发展的一个个困难和矛盾,有序、有力、有效地推动着一项项改革落地见效。

  在这样的氛围中,威县取得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园区管理体制、城乡医保,市民服务中心、河道确权,“五网合一”建设、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审批服务承诺办、网上办、就近办、全程代办“四办”模式等,15项改革全省推广;集中行政许可权、资产收益扶贫模式,2项经验全国推广;入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改革案例”“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单位”;威县行政审批局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局长蒋志华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创新是威县改革中最鲜明的底色。2014年10月,组建全国首个县级行政审批局,废止原部门的42枚公章,探索“一枚公章管审批”,成为威县改革一大亮点。在威县的先行探路下,各项工作逐步完善提高,2017年这项改革成果在全省市、县推广,自此成了河北省独有的特色。

 2015年3月,河北省第一家市场监管局组建成功,实现“一个部门搞监管”。有了权力下放后的快速审批,后期的监管同步跟进,剩下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搞好服务。

 随着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威县创新推进“1114(一证、一网、一号、四终端)”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探索承诺办、网上办、就近办、全程代办“四办”服务模式。从1.0版到5.0版,威县用了5年时间,实现了行政审批改革“加速”“持续”迭代创新。

 据介绍,1.0版,是组建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2.0版,是引入市场机制,解决审批中介服务环节的各种问题;3.0版,是组建市民服务中心,审批服务深度融合;4.0版,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宽服务方式;5.0版,是实现群众办事“只跑一趟”“一趟也不跑”,进一步提高办事效能。2020年,威县在5.0版的基础上,继续探索6.0版,打造“妈妈式”政务服务体系。

 一年一个版本,一环推动着一环走。2020年以来,威县在“四办”模式基础上,围绕提高协同审批效能,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推进6.0版“新四办”改革模式,即“马上办、容缺办、定制办、村内办”。其中,有151个“马上办”事项压缩至30分钟办结;63个“容缺办”事项实现先办后补;38个“定制办”场景实现多证联办;60个审批服务事项延伸至村,推动政务服务“零距离”。“村内办”推动实现了村内党务、政务、商务一体化,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成事。

 威县2019年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现“拿地即承诺、有地即开工”,企业凭着一纸“承诺书”,即可省去项目审批“一箩筐”冗繁前置材料,审批时限由原来的60.5个工作日压减至11个工作日,全流程耗时由105个工作日减至53工作日。例如,总投资16亿元的京津冀协同项目——和泰航天从审图到4个车间主体完工仅用39天,河北省“承诺制”改革的第一本不动产证在威县诞生,再次刷新“威县速度”。

 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后,威县并没有停止审批制度改革的探索。2020年,威县又针对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暴露出的突出矛盾,继续延伸,实施“一枚印章管验收”,即从项目立项备案到竣工验收,推进“三取消一放宽一下放”,统筹行政审批、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人防、应急管理等职能部门,将过去多家主体单独验收改为一家主体牵头组织多部门联合验收,使项目建设全流程耗时减少60天。

 审批效能的大幅提升,营商环境的明显改善,不仅激发了当地群众创业的热潮,还带动大批客商来威县投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威县市场主体由2014年底的1.1万家增至目前的3.5万余家;2020年1月~8月,威县累计新增市场主体5786家,同比增长56%。2017年,河北省投资促进工作交流会在威县召开;2019年,威县在河北省产业投资热度排名中列全省第三位。

城乡统筹发展  共享改革红利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阻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也成为威县综合改革任务之一。2015年,威县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多规合一”试点。

 城乡发展,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是快速发展的前提。威县把全县域覆盖所有城乡的101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在城乡布局、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一体化推进。

 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威县构筑“县城+3个卫星镇+6个重点镇+180个中心村”的城乡体系,形成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均衡发展布局。2019年,威县城镇化率比2014年增加16.55个百分点,成为国家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河北省中心村建设示范县、河北省智慧城市试点。

 在推进农村社区和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威县以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节点,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7方面一体化推进。同时,超前启动智慧威县建设,建成总面积1700平方米、存储能力10PB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3060路各类探头和智能传感设备组成综合感知系统,保持在线率95%以上,有力支撑公安、城管、交通、维稳、安监、食药、住建等部门使用;地理空间、机构、企业、网格数据7大类基础数据库,以及通讯、交通轨迹、城乡管理、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等23大类共性数据库已全部建成,开通40项具体应用工程。

 公共服务一体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威县整合原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同保同待遇”,基金扭亏为盈。

 威县还扎实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从制度层面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公共交易、就业培训、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趋于一致,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惠民利益“直达”。

 据测算,2020年威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分别比2013年增长2倍和1.87倍。


目前,威县标准化梨园达10万亩,涉及4个优良新品种

加快农业改革  助力脱贫攻坚

 威县既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农业大县,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要想实现从稳步脱贫到乡村振兴,必须建立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综合改革,威县成为全省唯一拥有3个“国”字头农业园区的县,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在国家农业产业园内,威县已建成200多个标准化梨园,面积达10万亩,涉及4个优良新品种,年产量40多万吨,是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绿色A级高效精品梨果出口基地,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现代农业精品园区。2020年9月,“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河北省首届梨电商大会”在威县召开。

 借助农业园区发展,威县加快农业农村改革步伐,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改革的红线,将一条红线贯穿农改,加快土地确权,探索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利益保护机制,实现了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挣红金“一份土地挣三份钱”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

高效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威县的现代农业迅猛崛起。威县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例如,成立农业园区管委会,探索“六位一体”运行机制,即园区一体管理、项目一体招商、土地一体流转、资源一体整合、智力一体引进、产业一体发展,破解了农业园区管理难、涉农力量整合难、项目摆放规范难、发展质量保证难等共性问题。

 为了让群众真正参与、分享利润,威县相继出台《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及评定办法》,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土地规模经营流转面积中,按“262”方向发展和规范合作社,即龙头企业占20%、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占60%、分散经营占20%比例。目前,合作社已经达到1452家,带动全县80%以上的农户参与利润分享。

 在农业发展上,威县实施三产融合试点,推进现代农业、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乡村旅游融合示范区建设,培育出“威梨”“威县葡萄”“悦鲜活”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产业链条的融合发展,推动实现了生产、加工、运储、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连接、衔接配套,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率,为可持续的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一批立县产业扶贫项目,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威县现代农业园区(畜禽)被认定为河北省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第什营镇西梨园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准化种植的“威梨”成为“省级出口鲜梨质量安全示范县”。2020年,威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新机制有力促进了威县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2018年9月,威县实现高标准脱贫出列,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5.7万余人降至现在的293人,贫困发生率从33.4%降至现在的0.063%,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在带动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同时,威县创建了宽领域减贫机制,与德青源公司深度合作,实施的“金鸡”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成为2017年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资料。

 除了以“威梨”发展模式推动1.87万群众实现稳步脱贫外,威县探索形成的德青源、君乐宝等五大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实现产业对所有贫困村户“全面覆盖、多层覆盖”,自2016年以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资产收益分红65,593人次2923.085万元,发放到村资产收益1199村次2252.1466万元,共计发放5175.2316万元,贫困村每年集体收入6万元以上。

破解瓶颈改革  夯实要素支撑

 融资难、用地难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威县通过改革,破解了这两大难题。

 威县通过“多规合一”,统筹协调四大类规划,科学划分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大功能区,划定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在不突破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前提下,增加中心城区、开发区和重点镇用地面积,推进村改居、迁村并点,盘活潜力用地,提升土地效能,保障中心城区、开发区、重点镇用地1012.5公顷,保障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用地2659.72公顷,保障重点民生项目用地432.25公顷。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好项目却没有土地,是最大的瓶颈难题。为了“让项目来了有地”,威县采取多种“省地”方式,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地上地下多维空间,建设多层、高层厂房,支持园中园、孵化器建设;引大项目“带地”,通过招大引强争取用地支持;深入挖潜“换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推进旧城片区改造、中心村建设置换;完善机制“退地”,对圈而不建、建而不投的,依法启动退出机制等措施,突破用地瓶颈。

 在融资方面,威县以市场化思维,成立城投、农投公司,唤醒沉睡资产;探索PPP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实施专项资金整合,将涉农资金整合打捆;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多项措施,有效破解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

 2014年以来,威县用市场化思路高效配置土地资源,探索政府资本撬动社会资本,累计争取土地指标8054亩、各类金融资金240余亿元。

 融资、土地瓶颈突破以后,科技支撑就成为经济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威县从无到有建成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省级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6家;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26个,转化科技成果70项,新增授权专利216件,正在培育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

 目前,威县市级研发中心从48家发展到75家,规上工业企业从32家增加到9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49家发展到430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同时,依托威县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为尖端产品,增加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找准改革突破口  实现效益最大化

 威县改革之所以成功,得益于各级领导充分支持、形成上下合力。试点初期,面对一些体制、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制约,威县得到省委、市委及多部门支持。针对威县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他们深入调研协调解决,召开32次现场会解决问题、推广经验。

 威县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无论是制定总体方案,还是实施各项改革,威县始终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采取自己查找、领导点评、专家把脉等方式,抽丝剥茧、查找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找准主攻方向和发力点。

 改革试点近7年来,威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因领导变动而改变。各任领导把改革试点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每年亲自谋划改革单项要点,重大事项紧盯不放,各事项均实行项目化管理,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和目标时限。

 精心谋划,把敢闯敢试与缜密思考结合起来,每项改革方案都注重绘好施工图、严把质量关。威县深入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先后到9个省市参观学习,各项改革既领先超前、又切实可行,既不畏首畏尾,也不盲目冒进。例如,河道确权涉及全部16乡镇522个行政村的近一半村,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威县通过准确把握原则政策,合理确定确权归属,精心制定实施环节,使看似不可能的改革在短短5个月内全面完成。

 威县注重在纷繁复杂的改革中找准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并以此冲破藩篱、带动全局,使各项改革环环相扣、高效衔接,多方面突破,实现综合改革效益最大化。

“改革永远在路上”。今后,威县将对每项改革都发扬“钉钉子”精神,确保改到位、改彻底,不搞“半拉子工程”,使各项改革成为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能发挥作用的示范工程、样板工程。威县有决心有信心面临新挑战新问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续探索出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