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必由之路:新时代 新征程 再出发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12-20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思想足迹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甄敬怡 王健生 李韶辉

张洽棠 付朝欢 安宁 陈荟词

春雷乍响,风起云天。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是一个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从这一天起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历史总会在特殊节点给人以启迪。回首45载改革开放历程,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深化。当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引领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党和人民从此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新时代,当改变中国历史和亿万人民命运的改革开放走到新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不断闯关夺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以必成之心,创未有之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形成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激发出强大的改革动力,将改革开放事业引向更加壮阔的航程。

让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足迹,回顾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领略人民领袖的改革思想与开放胸怀。

高举旗帜擘画全局

1979年,开山填海的炮声震醒了沉睡的深圳蛇口,打响改革开放“开山炮”。30多年后,一片泥泞滩涂上崛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桥头堡”——深圳前海,与蛇口仅仅一山之隔。

一座山,跨越一个巨变的时代。新时代背景下,改革者又担起新的使命。

深圳前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见证。

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后首赴地方考察,第一站来到深圳前海。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判断,呼吁全党上下“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改革“难”字当头,更需“敢”字当先,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曾提出要“做改革的拥护者,做改革的实践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护者”。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他将地方治理的成功经验丰富升华为国家治理战略,与全党同志一起,直面时代和人民给出的新考卷——

做改革的拥护者,全面深化改革劈波斩浪。

2013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以一次中央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旋即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通过半年多的征求意见、专题讨论、调查研究和反复修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草案)》正式形成,并在党的全会上获得全票通过。

同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作为党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议大事、抓大事、谋全局,带领全党奋力突破、攻坚克难。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38次会议、审议通过360多个重要改革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共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

2018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这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向全党全社会释放了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烈信号。

国企国资、户籍制度、财税金融、农村土地、公立医院……参加文件起草和政策论证的很多同志们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拍板,很多讨论多年、裹足不前的深层次改革破冰启动。

做改革的实践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中国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关口。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善治国者,善于谋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航发展——

啃硬骨头,涉深水区。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首次提出“新常态”的重大论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推动国企改革,亲自开篇破题、亮明立场、划出底线;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开展中央环保督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

起手布局,落子成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千年大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出炉,古老长江迎来新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继推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连点成线、织线为面,神州大地生动实践思想伟力。山高水远、风雨无阻,习近平总书记为之奔波调研的足迹,也镌刻在了中华大地的山水之间。

做改革的清醒者,思深益远,谋定而动。

清醒的判断、坚定的态度、果敢的抉择,无不基于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在重大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为改革沿着正确轨道运行把脉定向。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特点。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首次亮相。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

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7年多来,各方面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

做改革的保护者,毫不动摇,一以贯之。

深圳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篇杰作。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深圳仙湖植物园,手植高山榕。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并在不远处亲手种下一株高山榕。

亭亭高山榕,诉说一以贯之的笃定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无比的定力和决心支持与保护改革开放这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保护改革环境。为改革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明确提出“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保护改革主体。“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流传千年的话被写进中央文件,产权制度改革从顶层设计强化了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路径。

维护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

放眼今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有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动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思想指引把脉定向

中国的伟大变革,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改革的重大关头,无不依靠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破冰。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生涯,恰好契合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在正定时,改革开放初潮涌动,他制定“人才九条”带领当地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在福建时,改革开放春风正劲,他推动经济特区发展、为外商投资营造良好环境;在浙江时,改革开放已取得一定成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他提出“三个千方百计”,成功推动浙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上海时,他下基层、做调研,抓党建、谋创新,鼓励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习近平同志,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改革的方法论。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冒雨考察工作,在全面系统总结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正确处理改革的五个重要关系,即“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改”的问题。

这是我们平稳走过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战略思考,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工作原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调查研究,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我们党的传家宝”“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只有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才有厚实的实践基础,也才能形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方法。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广东深圳,到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小岗,从对外开放新高地海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浦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每一个当代中国改革地标,在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考察调研中,不断谋划改革全局、推动改革实践。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大大拓展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牵住改革“牛鼻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抓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随后,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海南、山东等自贸试验区相继设立。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生动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

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哪有不触动现有职能、权限、利益的?需要触动的就要敢于触动,各方面都要服从大局。”面对改革中必须要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但强调改革的大胆,绝不意味着要蛮干。中国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务实路线,坚持的是由点及面的稳步推进。“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积小胜为大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的方法论。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论断,格外醒目。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成熟深邃,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深化了对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的认识。改革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使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热烈拥护。

问需于民的同时也问计于民。实践充分证明,改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也蕴藏在基层中。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浙江“最多跑一次”、福建三明综合医改……一个个不断涌现的基层创新,为整体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曾由衷感叹。

深刻体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丰富内涵,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方法论中,领悟出很多辩证统一的对应关系:破与立,上与下,点与面,大与小,内与外,统与分,势与实,规与闯,均与先,锐与韧,谋与干,情与责……

潮头观澜与时偕行

十年前的秋天,习近平主席西赴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时应势而生。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适逢新时代之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发生变革之际。届时,改革开放几十年后,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但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至关门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国家蔓延。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清醒头脑,继续推进对外开放不止步,考验着一个大国掌舵者的胸襟和魄力。

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的深刻洞察,新时代的领航者从容不迫,落棋弈子。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全方位对外开放图景:分批推出多个自贸试验区,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不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境外投资管理以备案制为主,推进跨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立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高擎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的大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理念:把开放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思路,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变局中的坚守更需定力,变局中的抉择更显远见与气魄。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说:“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与价值链调整重构,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呼唤着更高水平的开放层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强调,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中国的改革和开放一直在相互促进。回顾过去几年,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均从顶层设计着眼推出重大改革举措,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拼图”一块块补上,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扩大开放从未止步。中国的开放之门,从沿海打开,而后向沿江、向内陆、向沿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今年11月1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自此,中国自贸试验区升级扩容至22个,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也为我国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政府管理职能改革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经验,十年来共向全国复制推广了302项制度创新成果。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书面演讲,彰显着大国的自信和担当。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45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成就了自身,也惠及着世界。

又是春潮拍岸时。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站在新起点上,深化改革不停顿,扩大开放不止步,不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世界提供机遇与希望。

风禾尽起,春水激荡。勇立涛头再出发。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