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

当前位置:首页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底蕴强成就显任务重”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作者:时间:2023-08-28

本报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那么,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如何准确把握新时期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郑剑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编著的《深学笃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一书中撰文,从底蕴强、成就显、任务重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

文章指出,从国际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发达国家普遍将基础设施作为先导领域提前谋划布局建设,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代际更替,补齐网络短板,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从国内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人口结构分布、消费需求特征、要素供给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对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设施发展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网络布局持续完善,服务能力质量显著提升,综合效率明显提高,治理能力持续增强,有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2022年底,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超600万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7万公里;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约2.1万个,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民用颁证机场达254个;共有53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9584公里。2018年至2022年,我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17万亿元,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文章指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发展要先行,要坚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也要防止过度超前,造成设施闲置和资源浪费。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总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我国中西部地区、边境和农村地区等基础设施仍有短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文章强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系统谋划、整体协同,优化布局、结构、功能、系统集成,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文章强调,提升基础设施发展质量和系统集成效率,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长效机制,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要把握好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网络综合效益。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构建现代能源基础设施网,推动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持续推动跨区域跨流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

二是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布局,优化“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三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四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现代化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夯实乡村振兴交通基础,改善农产品冷链储存和运输设施,推进农村水资源保护和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改革创新,培育长远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深化电力、油气、铁路等领域改革,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发展质量和效益。  (王希学)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