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4-24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明慧
业界对于2024年的艺考改革用“地震了”来形容,认为此举是自实行艺考以来力度最大的改革。
随着2023年艺考的结束,我国各省市紧锣密鼓地出台了2024年艺考生招生新政。各地新政显示,从2024年开始,艺考生高考文化分占比明显提高很多。比如贵州省规定:2024年起,将按首选科目物理、历史分别划定文化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中播音与主持类、表演(戏剧影视导演)类分别按首选科目物理、历史本科线的85%划定;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分别按首选科目物理、历史本科线的80%划定;音乐类、表演(戏剧影视表演)类、表演(服装表演)类分别按首选科目物理、历史本科线的75%划定;舞蹈类分别按首选科目物理、历史本科线的70%划定。
据了解,截至目前,已有27个省市出台了艺考招生新政,也是响应教育部此前提出艺考改革要求的举措。2021年9月2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统考要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校考要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质考查,进一步提高考生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逐步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改革工作从2021年开始推进,到2024年基本形成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
其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艺考成了考生和家长们“曲线救国”的捷径,但功利性报考和部分高校“重专业轻文化”招生的后果显而易见。如果你不小心打开了一档综艺节目,就会看到节目里明星们的很多“名场面”——说错字、写错字,语言贫乏、知识储备少得可怜。小学的加减乘除错得离谱,中学方程式更不知为何物,“到此一游”只会写个“一”等等,不胜枚举。虽然不会,但是某些明星并不觉得羞愧,反倒耍帅卖萌凹人设。于是网民们给这类明星起了一个绰号——“九漏鱼”,意思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
前不久,央视网发表一篇名为《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的文章,炮轰了2023年春节档电影市场,说这个“史上最强春节档”诞生了一个“梗”,那就是“绝望的文盲”。在一段某部电影的路演采访中,某位主演被问到对作品和角色的感悟时,竟回答说“不知道”,而再被问到喜欢哪本书、或者有什么收获时,又一次回答说“不知道”。
近日,“绝望的文盲”又双叒叕出现了。在4月16日举办的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上,韦家辉、陈伟斌、麦天枢凭《神探大战》获最佳编剧奖。演员王丹妮和刘俊谦颁发最佳编剧奖,当王丹妮念到“麦天”两个字后语塞,指着“枢”字转问刘俊谦:“这字怎么读?”但刘俊谦似乎也不知道,最终两人干脆跳过该字不念,场面相当尴尬。网民哗然,留言说除了当事人事先准备功课不足、不会念“枢”字,更多暴露的是演员的文化素养不够,甚至没有达到普通人的识字水平。
说起“绝望的文盲”,笔者曾在《人民日报》看到一篇文章。文章认为,当观众讨论演员不读书、没文化时,其实是对不敬业却心安理得、能学习却无动于衷的忧虑。文化是演员的必修课。文化之于演员,包含着语言形体等表演技术、应变力观察力等必备素质、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对美的认知等不同层面。拾级而上提升修养,才能更自如、更主动地创作角色。
也有艺术家表示,一个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能走多远靠的也是文化。亲身体验也好,埋头苦读也罢,以多种方式将文化修养转化为立得住、叫得响、禁琢磨的人物角色,创造更多深入人心、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这才是一个演员的基本修养。
笔者认为,明星不一定要高学历、是高材生,但是起码的基本常识和文化水平还是要有。不难看出,随着艺考改革的到来,“曲线升学”将越来越难,高考选拔上的应该是那些真正喜欢艺术品学兼优的考生。不只高考,中考艺术类高中也在逐步提高文化分占比。如央美附中近日发布的2023年招生简章明确,2024年文化课考试要加上文综,书法分值也从之前的满分10分提高到30分。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要想考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唯有对艺术热爱坚持、勤学苦练,并努力学好文化课,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才是最好的“升学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