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

当前位置:首页 >

“山海协作”工程助推山区县高质量发展

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3-04-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2002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聚焦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接续发力、久久为功,大力推动山区县高质量发展。2022年,浙江山区26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完善帮扶机制

推动50个经济强县结对帮扶山区26县,深化协作方式创新,推动结对双方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引导技术、资本、市场等与山区生态资源结合,实现平台共建、产业共兴、项目共引。在山区县率先探索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实现科技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2022年共推进山海协作产业项目394个,到位资金545亿元,累计许可科技成果730次,山区26县技术交易额达146亿元,同比增长39%。

实施两大行动

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开展产业链山海协作,依托山区县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引导发达地区龙头企业与山区县企业建立产业链延链合作,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项目。创新企业与山区县合作机制,精准招商,推动山区县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平台建设,打造“一县一业”。目前,8个山区县“一县一业”规上产值超百亿元,永嘉县泵阀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实施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生态农业,打造山海共富农优产品展销窗口。实施山区县“百项千亿”文旅投资工程,依托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推出诗路怀古等一批山海协作生态旅游线路,大力促进山区居民增收。2022年,山区26县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全省高0.9、0.7和0.6个百分点。

补齐三大短板

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山区县交通赶超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杭温、杭衢铁路和一批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建成对外60分钟交通圈和县域内部45分钟交通圈。着力打通一批内部交通堵点,加大通乡镇农村公路改扩建力度,2022年山区26县完成省民生实事新改建农村公路超1000公里。

补齐优质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山区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布局,率先实施跨区域教共体项目,开展师徒结对、异地跟岗锻炼等帮扶工作。持续推进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集中省内综合实力最强的13家三甲医院重点帮扶山区县医院,全面补齐山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

补齐新型城镇化短板。深入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因地制宜推广“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开展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异地搬迁政策扩面至山区26县低收入农户和所有自然村,2022年完成搬迁3.8万人。

推动四大创新

创新实施“一县一策”。针对山区县不同发展基础、特色优势和主导产业,为山区县制定“一县一策”,每个县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推动共性问题共同解决,个性问题个别解决。将26个“一县一策”细化为827条举措,清单化、项目化落实落细。

创新飞地经济模式。推动山区县与省内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异地产业园区,拓展外部产业发展空间,建设产业飞地;设立异地科创平台和研发中心,建设科创飞地;将经济薄弱村复垦出的土地指标或筹集资金,通过优质项目入股等方式,建设消薄飞地。2022年,26个产业飞地在建产业项目54个,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达到1/3;15个科创飞地完成投资27.3亿元,孵化项目342个;37个消薄飞地已实现返利4.02亿元,带动3113个村集体增收。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山区县率先开展GEP核算应用。丽水市探索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质量认证、市场交易等制度体系。衢州市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全域推进“两山合作社”试点,截至2022年末,绿色贷款达1041亿元,创新推出碳账户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533亿元。

创新数字化改革赋能。持续推进山海协作e本账等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山区发展+数字化改革”新平台。在丽水等地推广“科企飞”数字化系统应用,强化对科创飞地的跟踪服务。推广衢州碳足迹应用建设,探索“数字化牵引低碳化”改革路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供稿)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