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时评

海南岛的“封”与“开”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25-07-28

□本报评论员王春华

当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宣布海南自贸港年底全岛封关,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呈现在众人面前:以“封”促“开”。海南岛的“封关”,对海南和全国意味着什么?

我们不妨从“封关”“开放”“改革”“发展”等多个维度分析思考一下。

封关之“封”:重构监管模式的制度革命。所谓封关,是将海南全岛建成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政策体系。这种设计极具改革智慧:一线放开国际联通,二线管住国内风险,岛内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从相关数据来看,封关后零关税商品将从1900个税目扩大至6600个,覆盖全部商品的74%,享惠主体从企业扩展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全岛进口需求主体。这种制度安排,是通过精准监管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这正是制度型开放的典型特征。

开放之“开”:要素自由流动的体系性突破。海南自贸港的开放不是简单的门户洞开,而是系统性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四类要素自由便利流动的制度环境。在人员流动方面,已有85个国家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在货物贸易方面,封关后岛内企业间零关税货物可自由流通;在金融创新方面,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政策持续推进。这种开放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其深度远超传统的关税优惠或投资便利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设计将“企业自用”限制放宽为“享惠主体间自由流动”,这一变化看似微小,实则打破了传统海关监管的思维定式,为产业链在岛内延伸拓展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创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体系性重构,其核心在于通过要素自由流动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之“试”:对接国际规则的创新试验。海南封关运作承担着为中国探索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全球经贸规则深刻重构的背景下,海南成为我国主动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压力测试区。事实上,海南“一手挽着国内市场、一手挽着国际市场”。通过在一岛之地先行先试,降低制度转换的全国性风险——这就是海南改革的战略价值。海南的“封”实质是为更大范围的“开”创造条件。

发展之“变”:产业生态的重塑与挑战。封关运作将重构海南产业生态和发展轨迹。从产业角度看,零关税政策使进口设备成本降低30%以上,加工增值超30%的产品内销免征关税,这将显著提升海南制造业竞争力。从消费角度看,离岛免税政策持续优化,岛内居民消费进口商品税收政策也在研究中,预计到2030年海南免税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如何防范开放带来的风险?如何培育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如何让每个人都能从新一轮开放中找到获得感?海南仍需砥砺前行。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是一场涉及监管、产业、民生的系统性变革,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试验田。这步棋既关乎海南的发展,更连着国家开放,考验着治理能力;其影响将远超地理边界,深刻重塑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封关”的本质是制度型开放的关键突破。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今天,海南以独特的“封”与“开”的辩证法,向世界传递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坚定信号。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