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4-12-24
“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林草部门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以“三北”攻坚战为支撑,强化规划引领、加强资金保障,努力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全力推进林草领域改革落地落实见效,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贡献林草力量。”12月23日,在“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林草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海平如是说。
目前,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拟建各类自然保护地共7类83处,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已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通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会议审议,有望成为青海省继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后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
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青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为自然教育发展提供了优势和条件。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副局长马建海介绍说:“今年我们召开全省首届自然教育启动会议,成立青海省林学会自然教育专委会,正式发布青海省自然教育标识。制定发布了《青海省生态学校认定导则》《青海省自然教育基地认定标准》,开展45处自然教育基地认定授牌工作。通过青海国家公园进北京学校、进苏州学校研学活动,不断提升青海国家公园宣传展示推广能力。”
青海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度大。为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一意见两方案”,稳步推进青海省防沙治沙工作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青海片区阻击战。与中国林科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专家技术支撑联动机制,由80余名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全过程参与技术保障工作。
2023年,完成青海省“三北”工程区“双重”项目建设任务546.68万亩;2024年,已完成建设任务777.03万亩,国家下达的27个“三北”六期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目前,重点沙区实现“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才让旦周表示,林草部门克服了诸多困难,探索创新治沙模式,主要在解决瓶颈制约问题,解决项目引才、工程引智问题,解决项目实施难点堵点问题等方面产生了亮点做法。目前,针对县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问题,已下达配套资金3.2亿元。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签订青海“三北”工程“四个一”任务合作协议,双方充分发挥各自在区位、人才、资源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实施“青海高寒沙区防沙治沙创新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揭榜挂帅项目,针对青海高寒沙区抗寒、耐旱植物材料、沙障固沙材料缺乏、沙害严重等问题,在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3个沙区开展防沙治沙创新技术研发与示范。此外,还在积极为绿色算力产业做好林草支撑保障工作。
依托“三北”、双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22年以来,青海省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530.22万亩,防沙治沙面积403.64万亩。多种形式完成义务植树累计折算5100万株。积极推进8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6个省级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实现绿化规模、质量“双提升”,厚植了绿色家底。(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