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作 > 能源环保

高质量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蹄疾步稳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4-12-20

12月20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系列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久谢说:“自2022年4月2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复函同意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以来,截至目前,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全面完成了包括本底调查、范围划分、体制建设、保护修复、矛盾调处、监测监管、宣传科普和社区发展等8个方面共55项创建任务,形成65项成果。”

青海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中国颜值最美的湖泊之一,也是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更是青海省“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突出而重要。

青海湖景区管理局规划财务处处长汪璟邦介绍,今年4月份,国家林草局向青海省反馈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材料初审意见,经半年时间整改,今年10月,全面完成整改任务再次上报国家局复核。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多规合一”和“一张蓝图绘到底”,运用系统思维,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1+10+X”规划体系,为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期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在创建过程中,围绕青海湖的生态修复治理、综合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生态治理方面,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投入1.77亿元资金,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水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共计20项工程,大幅提升了青海湖流域特别是青海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经费9505万元,持续推进刚毛藻综合治理项目,治理面积2000余公顷,打捞刚毛藻12.12万吨,青海湖刚毛藻水化面积得到有效控制。

围绕青海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水位变化趋势研究等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形成14个专题报告,为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应对水位变化提供了政策研究支撑。编制完成了包括“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生态网络感知监测监管基础平台、青海湖流域山水工程等在内的12个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在监测监管方面,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巡护监测工作机制,制定保护站巡查监管工作方案,探索形成了“四固定、三统一”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机制。

紧盯生态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系统梳理并归纳出5大类共28个方面的风险隐患,采取多项应对措施,着力提升了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处置能力。建立生态旅游项目“三证”管理机制,采取局地“1+3”联动模式,强化环湖现有12个观景点的检查评估和指导监管工作,检查发现的77项问题整改到位。高效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黄河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环湖区域全面开展生活垃圾“绿色转运,焚烧处理”新模式,现有7处垃圾场全部封场关停,有效降低了青海湖生态环境污染风险。

经过不懈努力,青海湖蓄水量不断增加,流域水质保持稳定,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逐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2023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622.6平方公里,较近十年同期面积增大204.46平方公里。2024年9月监测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持续扩大,达4650.08平方公里,水位达3196.72米,较去年同期增加28.10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03万吨,普氏原羚数量达3400余只,鸟类种数达282种,栖息水鸟数量达60.6万只。荒漠猫、白唇鹿等珍稀物种重新回归视野,普氏原羚、岩羊等物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往难得一见的黑颈鹤、黑鹳、大天鹅频频亮相,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趋于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深化创建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理清局地权责边界,优化调整内设机构,构建“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系。建立综合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形成局地融合、执法协作、行刑一体衔接的综合执法工作机制。管理体制试点被青海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三届省改革创新奖创新项目。

对此,青海湖综合行政执法协调督导局局长钟世彦详细介绍,青海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一年多来,在地方党委政府和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的高位推动下,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通过全力开展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加大旅游环境规范整治综合行政执法力度,切实加强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其他领域综合行政执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展顺利,综合行政执法关系初步理顺,旅游市场规范整治成效明显,环湖地区管理秩序逐步好转。(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