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谢海森 刘亚婷时间:2024-11-20
“记得1983年我参加大学体检时也是在青海省中医院,那时这里还只是一座简陋的平房。自1989年毕业后,我有幸成为这里的一员,亲眼见证了医院的蜕变,如今的医院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度重视,青海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投入,加之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鼎力支援,使得医院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也映照出中医药事业在这片高原上的勃勃生机。”谈及医院的改革发展历程,青海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李军茹感慨良多。
青海省中医院,作为青海省内独一无二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同时也是全国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中唯一的一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医院以坚定的决心,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引领中医药领域的深刻改革,致力于在广袤的高原上,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纪元,书写青藏高原中医药事业的新篇章。
基建先行 夯实发展根基
进入新时代以来,青海省中医院却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的难题,场地布局不合理、病床资源捉襟见肘、制剂生产与供应能力滞后等问题,如同一块块绊脚石,阻碍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步伐。因此,医院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拉开了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序幕。
(青海省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鸟瞰图)
在这一波改革浪潮中,青海省中医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了一系列重点基建项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其中,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项目建设临近完工;青海省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青海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单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此外,原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7号楼维修改造项目已进场施工,预计12月底完工……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医药服务的硬件设施水平,更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省中医院在起步晚的青海省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上,实现了比同期项目更快的建设进度。李军茹表示:“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强化党的组织建设。”
青海省中医院39个党支部均定位了自身的品牌特色,并按照“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精心打造“高原中医”品牌,使得医疗质量等各项指标均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同时,医院积极打造“四强”党支部,推行“月考核、季通报、年述评”的考核机制,确保支部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此外,医院还举办了党务纪检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实务能力。
据了解,青海省中医院近年来年门急诊量稳定在45万至46万人次。截至今年9月底,医院门急诊量达391252人次,同比增长9.89%;出院人数达21830人次,同比增长8.99%。这一串串耀眼的数字,不仅是对医院发展成就的有力佐证,更是中医药事业在青藏高原上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服务升级 激发创新活力
在硬件设施不断升级的同时,青海省中医院还注重深化服务内涵,提升医疗质量。医院践行医改实践,通过完善医保价格管理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借鉴先进考核方法等措施,激发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河湟养生膏方节特色活动)
目前,青海省中医院13种院内自制制剂获批在青海省中医医联体中6家医院调剂使用,3种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自制制剂品种已完成药监部门审批备案,近期将在院内使用。同时,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工作流程及指标细则,制定青海省中医院《2024年度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实施方案》,并借鉴RBRVS方法对工作量进行考核,落实绩效积点制考核。
医改的春风,吹遍了青海省中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医改的红利,惠及了高原的每位儿女。如今医院的中医药服务种类繁多,得到了全面升级。从经典的中药汤剂到前沿的中医理疗设备,无论是应对日常的感冒咳嗽,还是处理复杂的慢性病问题,患者在这里都能找到中医药发挥作用的一席之地。
数据显示,青海省中医院在原有27个专病门诊的基础上,新增胃肠道肿瘤等10个专病门诊,并准入新技术及新项目共32项。同时,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举办“第六届河湟养生膏方节”等特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为促进传统中医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推广,青海省中医院完善中医护理技术分级标准,优化《青海省中医院护理人员中医技术分级及资质准入管理方案》,根据高原地区的疾病及证型开展辨证施护、辨证施术、辨证施教、辨证施膳的责任整体护理,在院内推广30款中医养生茶,17套中医养生操,凸显中医专科特色护理品牌。
此外,青海省中医院提供的多种中医非药物疗法备受好评。医院增设包括刮痧、拔罐等77项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由护士执行,为满足患者需求,医院扩大服务区域并提供夜诊服务,有效缓解高原地区居民健康问题,提升生活质量。
人才兴医 铸就发展之魂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及软实力。青海省中医院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医疗改革过程中,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医院通过强化科教兴医、加强名医工作室建设力度、加大师承人才培养力度等措施,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青海省级名中医颁奖现场)
近年来,青海省中医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坚持“引育并举”。一方面医院积极申报2024年国家级、省级各类人才项目13项,现已公布1人获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获批“青海省名中医”称号;今年公布入选“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系列项目培养领军人才1人、引进领军人才2人、直接引进拔尖人才1人,入选“高原名医”1人、中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1人。另一方面,医院也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与激励,通过设立“青苗计划”,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名医的示范引领作用,青海省中医院还加大了名医工作室的建设力度。医院从目标任务、人才培养、学术继承、医学科研等多个方面对名医工作室进行全面督导考核,确保工作室的高效运行。依托现有工作室资源,出版《中医外治及临床应用》等6部专著,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同时,医院还积极与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合作,如依托骨伤科建设“詹红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青海省中医院工作站”并收徒授业,成立“青海省中医院同仁市名医工作室”,有效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加大师承人才培养力度方面,青海省中医院同样不遗余力。通过对第七批全国、第三批全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进行中期督导,进一步明确师承任务;拓展传承理念,拍摄第七批全国师承指导老师李军茹、吕华学术工作宣传片,并成功举办省级第三批中医师承人员经典培训班,推进师承人才工作向纵深发展。
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坚定实施与落地生根,青海省中医院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发展阶段。2024年,仅仅在重点专科建设领域,医院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3个,分别是脾胃病科、重症医学科和护理学,同时,肺病科也荣获国家优势专科培育单位称号,为医院的专科发展赋能新动力和新能源。
青海省中医院始终秉持改革创新的理念,坚持以高原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全力推动青海省中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谢海森 刘亚婷报道,青海省中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