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京津冀: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4-02-26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 张智勇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硕果累累。

日前,本报记者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了解到,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深化津冀合作,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

让核心区“静下来”

十年来,北京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疏为进、以舍谋得,首都发展深刻转型。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断优化,8家市属高校和15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向外布局,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严格控制非首都功能增量。严格执行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2.5万余件,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4年的不足40%上升至2023年的66.1%。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走出一条减量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京津“双城记”谱写新篇章

北京市全面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和《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成为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城市框架全面拉开。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确保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城市绿心公园开园迎客,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盛装亮相,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城市功能显著提升。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实现落户。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启动建设。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成为北京文旅新地标。数字经济等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持续加强。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强化高端引领辐射带动,京津“双城记”谱写新篇章。两市全面拓展合作广度深度,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深入对接。天开高教科创园注册企业1200余家,吸引天开智算等一批项目成果落地。智慧互通等北京企业在天津建设中试服务平台和生产研发基地,中关村硬创空间在津设立的中试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营,天津1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北京整车厂商配套。京津产业园区能级不断提升。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近5000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注册企业超1500家,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落地实施,常态化举办“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

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打造“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

北京市坚持发挥首都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产业增量,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创新带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共建怀柔中心、通州中心、燕郊中心,整合天津物质创制海河实验室等8个创新平台形成联合体,加速原创技术成果产业化。产业链群迸发强劲动力。确定“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新格局,绘制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签约项目152个,投资额达1229亿元,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两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依托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交通廊道打造产业发展廊道。提升重点产业平台合作水平。紧紧围绕打造“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扎实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累计注册企业近万家,近200家优质外资企业注册落地,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市综合保税区。

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表示,在十周年新的起点上,三地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时代担当、更加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更加砥砺前行的务实举措,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做好腾退空间统筹利用,持续推进核心区功能优化提升。推动“新两翼”建设协同发力。落实好支持雄安新区一揽子政策措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接续建设,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提升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城化效应。唱好京津“双城记”。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三地将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