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11-02
第8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王健生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预期、增强信心、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如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
10月28~29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第8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举行。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健生摄
10月28~29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第89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举行。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要坚定自信,凝聚共识,增强预期,以更大魄力实现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赢得未来。
深化改革重要突破需要更多“改革实干家”
“45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社会活力,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跨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今天,面对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回答好、解决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等全局性的重大课题,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应当承担也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改革是闯出来、拼出来、干出来的。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需要更多的‘改革实干家’,需要更多的改革务实行动。”迟福林指出,社会群体对改革的基本诉求已不再是“吃饱饭”的问题,而是自身的全面发展。深化改革要主动回答利益关系之问。以往的改革,是多数人普遍获益。今天,深化改革深刻触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的“硬骨头”,硬在“利益”调整上。深化改革要主动回答行动之问。
迟福林认为,改革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要以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形成良好发展预期。要以改革自信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增长动力;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务实举措重振经营主体活力;以规范政府监管行为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指出,未来市场化改革仍旧是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推动中国经济加速增长的关键一招。要向改革要动力,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中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三是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中,要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为重点。
“人民是改革主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相融合,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改革。”迟福林说。
他认为,调动人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就是要增强人民对深化改革的获得感。这就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大举措。同时,以提高公共消费比重为重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邓希炜指出,当前的世界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更加数字化、更加服务化、更加地区化。改革需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强调打造多元化、包容性的社会。
以制度型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性变革
如何以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举措形成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与会专家认为,要实现更大程度的市场开放,以制度型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性变革。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迟福林认为,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趋势,要坚定实施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高水平开放,以赢得我国改革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是最大发展、最大改革、最大安全。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向国际社会宣布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这是中国主动开放的重大举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
马来西亚国会原副议长、联邦交通部原部长暨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指出,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市场,其巨大潜力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家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中国提出了对更大程度开放的承诺,这是应对经济“脱钩”的最有效工具,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的信心。中国推进货物与服务领域的开放,不仅可以让东盟进入最大的市场,进入中国的双循环战略,而且可以有效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需求。
“今天中国的开放绝不是简单地复制和重复过去的开放,而是应在过去几十年开放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大规模和更有深度的开放。要想做到这一点,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是思想的再开放、观念的再开放、思维的再开放、行动的再开放。”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说。
“过去几十年,我国在开放进程中吸引了知识的外溢、技术的转移,发挥了自身的后发优势,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下一步发展,不能因为别人遏制就封闭自己,相反需要更大的开放,继续在开放进程中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谢伏瞻认为,要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开放与改革直接融合、制度型开放与制度性变革直接融合、边境内开放与市场化改革直接融合,是新阶段我国高水平开放的突出特点。”迟福林说。
本次论坛共开设2场全体大会,讨论“高水平开放与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任务”。论坛分设8场专题论坛,分别围绕“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与结构性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高水平开放与大国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形势与新任务”“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目标与任务”“高水平开放的海南自由贸易港”等主题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