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头版

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成效、新趋势

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3-10-23

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在我国与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之一,并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效、呈现新趋势,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成效

(一)“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助力互联互通新格局

六大国际经济走廊的架构基本形成。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为代表的大通道骨架加快构建,中欧班列北中南三大通道贯穿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等经济走廊,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中巴高等级公路、中老铁路、中缅油气管道等涉及中巴、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建设的一批骨干通道项目也取得积极进展。

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联通布局持续完善。一大批设施联通项目及规则、协议落地实施,中老铁路、中巴公路、中俄黑河公路大桥、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及中欧陆海快线、中卢“空中丝绸之路”等工程项目、服务品牌成为标志性成就,中国与10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64个国家保持定期客货运通航。

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二)沿线国家间供应链合作支撑经济贸易扩张

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贸易规模快速增长。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占同期外贸总值的比重从25%升至约30%,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2021年,中国与145个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达2.5万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41.7%,其中,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占比达34.8%。

沿线国家、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加密切。一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产业互补性更趋增强。2013—2022年,中间产品出口占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比重由49.8%升至56.3%。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占当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总值的72.9%。另一方面,包括非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沿线国家彼此间的经贸合作也显著改善。

供应链韧性及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经过多年建设发展特别是经历“世纪疫情”大考,其针对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物流需求的市场价值,尤其是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应急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彰显,已成为“后疫情时代”国际物流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2013~2022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6.5万列,货物种类拓展至53个大门类5万多种,货值超3000亿美元。2016~2021年,中国自欧盟进口贸易额增长了63.7%,自中东欧国家进口的贸易额增长了127.3%。

(三)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拓展合作新空间

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明显增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增加4.1%,吸引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GDP增加3.4%。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2012~2022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份额提高3.9个百分点。

居民就业、收入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一方面,贸易、投资所带来的宏观经济增长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对本地化经济发展的直接带动,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中老铁路开行以来,累计招聘老挝员工3500多人,在物流、交通、商贸、旅游等行业间接增加就业岗位10万余个。另一方面,一大批民生项目落地实施,改善了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如,中非共和国首座光伏电站——萨卡伊光伏电站满足了首都班吉约30%的用电需求,极大缓解了班吉的用电难。

(四)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内陆经济发展新推力

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整体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末,中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截至2022年10月底,中国海关已与3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签署了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安排。

中西部等内陆地区加快形成开放高地。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拓展了我国陆海两大方向开放的空间,使得我国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成为扩大开放的前沿。2012~2022年,河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份合计对外进出口总额由不足1800亿美元增长至4700多亿美元,增长近1.7倍,年均增速10%以上,其中陕西省以“经营单位所在地”和“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两个口径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7.2%和15.7%,远高于同期全国5.0%和长三角地区5.2%的平均增速。

二、新趋势

(一)五大领域互联互通逐步向三位一体深化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大联通”。

十年来,共建国家围绕政策、设施、贸易、金融、人文等领域展开互联互通合作,取得一大批扎实落地的成果。既高度关注五大领域的互联互通,更关注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契合“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

(二)合作领域拓展推动存量和增量相互叠加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要“统筹存量和增量”“为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要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

十年来,共建国家在铁路、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合作持续深化的同时,在5G通信网络、智慧港口、绿色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方面的国际合作也在稳步推进,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的应用和推广,使得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更加细化深化。而且,在巩固和深化互联互通领域国际合作基础上,共建“一带一路”也正在拓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的合作。未来,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公共卫生建设及中医药发展、清洁能源及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减贫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空间将非常广阔,当然这其中需要精准对接国别需求并在重点合作领域深耕细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

(三)国际产业链区域化国内区域协同化态势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把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区域和国际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的结合”“要统筹考虑和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注重同各国发展战略、区域和国际发展议程的对接。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在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产业链区域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态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要求我国畅通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大循环和以制度型开放为关键依托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建“一带一路”将进一步紧密我国与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区域的产业合作特别是制造业领域分工合作的纽带,并通过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相对齐全的产业链体系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区域经济效率,增强产业链发展韧性。

(四)对创新和完善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更趋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彰显了开放性、包容性、普惠性,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根据发展条件和自身基础,与中国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加快了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当前,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多边主义受到挑战和冲击,现行全球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于更加合理公正的全球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全球形势的变化使得共建“一带一路”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平台。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综合运输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汪鸣)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