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

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3-10-23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程晖

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正式启动了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7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一年多来,5部门和7省(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制度机制创新,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推动示范区建设走深走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提升综合改革攻坚力

扩大综合改革集成度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和浙江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

“围绕‘必答题’和‘特色卷’,统筹推进中医药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全面构建‘规划引领、内涵导向、系统评价、多元激励、提升能级’五位一体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制度链’。”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闻大翔介绍说。

上海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强化多部门联动、综合改革、系统集成,各项建设任务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取得积极成效。比如,上海市政府出台建设方案,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到基层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卫健、中医药、医保、药监、科技、教育、人社、商务、财政等相关部门聚焦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出台系列支持文件;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全市16个区均成立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保障政策落地,形成市区上下联动、委办局协同施策的工作模式。

在如何通过系统集成,提升综合改革攻坚力方面,闻大翔进行了详细阐释。

提升中医药“价值链”,引领特色发展。一方面,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改革,确定首批22个病种,创新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付费模式,实现患者、医院、医保、中医药多方共赢。另一方面,开展中药饮片全流程追溯临床应用试点,以使用端作为切入口,首批23个品种实现了全程追溯和优质优价。同时建立从饮片溯源到代煎服务的一体化质控链条。

激活中医药“人才链“,夯实人才关键。一方面,打通了中西医结合人员执业障碍,出台了中医医师开展康复服务和非中医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的执业管理规定,构建人才队伍多元组合的“大中医”格局。另一方面,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路径,将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与职称晋升进行挂钩,提高了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积极性;以同质化为标准选拔优秀社区中医医师到上级医院开展多点执业,培养全专结合的骨干型人才,夯实分级诊疗的人力支撑。

打通中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释放创新动能。一方面,印发了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与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打造科创引领中医药发展新模式。同时,成立了“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创新中药转化联盟”,开展“中医药成果转化与国际推广基地”的建设,科技助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发展。

“一年多来,我省根据国家关于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部署,紧扣改革和示范两个关键词,牢牢把握体制机制创新和可推广可复制的要求,着力打造‘浙里中医’服务品牌、‘浙产中药’产业品牌、‘浙中医药+’创新品牌、‘浙派中医’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仁元谈道。

王仁元介绍说,浙江省以“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为切入口,制定处方、饮片、病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立中医药诊疗大数据库,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科研、服务的系统性重塑,实现智医、智药、智治、智研。推广“浙派名医堂”“国民学国医”“中药服务在线”等应用场景,建设中药全产业链追溯系统,搭建“浙里中医”综合监管平台,强化8个中医药质控中心和10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控中心建设,开展医疗质量、运营效率、绩效水平、可持续发展、服务满意度评价等主体的指标监测,建立中医药监管新体系。发布省域中医药发展指数。中医药数字化改革成果获浙江改革突破奖;特别是在今年第一届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医学人工智能主题赛“数智中医”赛道入围的17项中,浙江就有10项。

在全面落实“三医联动”改革方面,扩大调整中医药医保支付范围和价格,新设立中医门诊辨证论治收费项目,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推进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住院患者医保DRGs支付方式改革,构建以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新模式和中药饮片优质优价机制。优化医疗医药联动机制,加快中药制剂科研攻关和转化应用;明确中药制剂注册和备案可豁免情形,新增注册、备案中药制剂55个,健全中药制剂调剂协调机制;发布《浙江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白皮书》。

提升中医药服务效能

让群众获得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旨在构建国家统筹、地方先行的综合改革工作模式,围绕以较低的费用取得较大的健康收益为目标,探索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上海、浙江两地分别根据自己的特点,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效能,让群众获得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在降低群众看中医、吃中药的负担方面,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张超介绍说,上海不断鼓励和释放中医特色优势,让群众获得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主要做了几项重点工作。

进一步降低群众中医药治疗个人负担。上海目前开展的140多项中医诊疗项目以及1381种中成药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符合国家标准和上海地方炮制规范的1460种中药饮片和上海医疗机构使用的617种中药制剂,均按甲类支付。2023年以来,中医药治疗累计报销医保费用约141亿元,其中:中医诊疗项目约20.6亿元、中成药约72亿元、中药饮片约46.9亿元、中药制剂约1.5亿元。参保人使用中医诊疗项目、中成药、中药饮片和制剂,相关医药费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海加快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批立项,新增了“中医舌脉面信息采集体质辨识技术”“中药临方定制加工”“药物面膜综合治疗”等中医医疗服务,促进中医药创新技术尽快投入临床应用。在取消药品加成时,保留了中药饮片25%加成,支持优质优价,促进中药饮片使用。

进一步提高群众就医便捷度。上海有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全国中医优秀人才、上海市名中医以及上海名中医工作室,上海将名中医坐堂的社会办中医门诊部,优先纳入医保定点。上海现在已经有167家中医类医疗机构,包括32家中医医院、135家中医门诊部,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并实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1家中医医院开展“中医+互联网”医疗服务。同时,加大社区中医服务、“区域+专科”中医医联体的支持力度,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社区中医馆和中医阁开展的中医药服务全部纳入医保支付。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浙江主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助推提升中医药服务效能。

打造“浙派名医堂”,着力解决看名中医“难”的问题。在“浙里办”开通“浙派名医堂”模块,开通线上预约挂号、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健康指导等服务,拉近了百姓与国家、省级名中医的距离。

打造县域“云上中医”,着力解决看中医“慢”的问题。创新建立“云上中医”应用场景,优化基层中医服务模式,如仙居县通过构建云上中医馆,推出“首诊面对面、复诊屏对屏”的服务,缩短了因空间产生的距离。

打造“三中心一在线”,着力解决看中医“烦”的问题。建设县域中医诊疗中心、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和中药药事服务中心,构建“中药服务在线”平台,如海盐县推出了“中医基层化、应用数字化、服务一体化”的海盐模式,创新重塑了中医诊疗流程。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