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3-10-08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就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了产业链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精神,精准把握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加快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一、充分认识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系统科学、内涵丰富,引领推动了产业链现代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新的赶考路上,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是时代所需、发展所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产业链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链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既包括传统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也包括新兴产业链的迭代创新。推动传统产业链现代化,主要是通过提升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新兴产业链现代化,主要是通过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通过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二)产业链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产业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过程。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诸多“断点”“堵点”,一旦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就会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系统性办法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性问题,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高效运转,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就是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创新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聚合全球资源要素,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带动力。

(三)产业链现代化是塑造全球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的高低关系到一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2022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壮大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纵观全球,现代化国家与未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区别,很大程度体现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上。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必须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四)产业链现代化是推动经济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撑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不懈努力,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2020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指出,“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壁垒,科技、教育、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就是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链上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加速推动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正确把握推动产业链现代化需要处理的关系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自主和开放、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关系。

(一)把握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客观事实,准确把握本地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抓住国家战略叠加和政策叠加机遇,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定位产业链发展方向,选择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链,明确重点任务和推进路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带动其他地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协调好传统产业链和新兴产业链在资源、要素、政策、价值链等方面的竞合关系。对当前有较大收益且经济增长拉动力强,但环保成本较高的产业链,需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均衡,推动传统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对未来有发展前景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需要创造条件加快培育,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新兴产业培育周期长、发展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防止“喜新厌旧”,造成产业“空心化”。

(三)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推动产业链现代化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助推产业链不断向更高水平攀升。另一方面,加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土地、知识产权等政策协调配合,持续提升政府引导、服务和监管效能,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和激发企业活力,为产业链现代化保驾护航。

(四)把握好自主和开放的关系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不仅要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强,奋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加快补齐相关领域短板,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同时也要内外兼修,不能闭门造车,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从全球经贸联系中谋划产业链发展方向和路径,提升我国产业链配置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拓展产业链发展新空间,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五)把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在持续发展中突破问题瓶颈、创新产品服务、调整产业结构、塑造竞争优势。产业链涉及主体多、环节多,链条上各个主体市场竞争力、链条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存在差异,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产业链产生影响。必须注重风险防范,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不仅要严把环境保护关、质量安全关、金融风险关、对外转移关,而且要有效应对外部打压、围堵和遏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链现代化重要论述精神,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加快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一)聚焦“四个方向”,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面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领域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要聚焦“四个方向”:一是推动短板产业补链。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逐步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二是推动优势产业延链。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三是推动传统产业升链。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基础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四是推动新兴产业建链。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投资兴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聚焦“四链融合”,增强产业链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面对提升产业链存在的诸多体制机制关卡,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要聚焦“四链融合”:一是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打造创新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深化改革、强化创新,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以金融为纽带优化资金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领域,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职责范围内服务科技创新作用,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企业的服务能力,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支撑。三是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链。创新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健全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支持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四是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三)聚焦“四项任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面对个别国家以“去风险”之名行“脱钩断链”之实和全球产业链收缩化、本土化、区域化发展趋势,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要聚焦“四项任务”: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二是保持完备的制造业体系。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根植性,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即使向外转移也要想方设法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三是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积极发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作用,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培育联动发展链条,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坚决反对把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武器化。四是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在推动互联互通及产能和投资贸易合作时,要深入研究利益攸关国、贸易伙伴国、投资对象国的情况,切实加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和防范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趋利避害。

(四)聚焦“四大抓手”,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面对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上中下游不配套等问题,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要聚焦“四大抓手”:一是抓产业链链长制。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健全产业链链长制,支持中小微企业融入龙头和链主企业协作配套链条。二是抓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提升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抓产业链布局。按照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化产业链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空间布局。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强同东部沿海和国际上相关地区的对接。支持国内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产业链联动发展。四是抓产业生态。在硬件设施方面,适度超前布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在制度建设方面,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第7期)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