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9-10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编著的《深学笃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一书中刊登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司长陈亚军题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文章。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确立并不断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在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十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城乡面貌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变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范例。

文章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结合点,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文章强调,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内涵要求。要改变重物轻人的传统城镇化思维,回归到让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使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便捷落户,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非户籍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要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加快破解大城市病,引导城市更加注重健康安全、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文化传承,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新空间。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建立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要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文章指出,2013~2022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卓著,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1.3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居住证累计发放超过1.2亿张,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学位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90.9%。“19+2”城市群主体形态更加定型,“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人口占比和发展动能稳步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等都市圈加快发展,县城补短板强弱项稳步推进。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完善,城市棚户区住房改造累计开工4300万套,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启动,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托育、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提标扩面,绿色、智慧、人文等新型城市建设初显成效,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有序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以城带乡效应持续显现。

文章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三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四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赵庆国)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