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3-08-23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境内,检修人员在走线巡检中。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国网安徽电力检修人员对古泉换流站设备进行检修、维护。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焦红霞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就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农村改革、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电力体制等6个方面的改革进行了部署,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为新时期能源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擘画重点、指明方向。
当下,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对于我国正在推进的绿色低碳发展有怎样的意义?未来如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主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
记者:请问如何看待能源领域相关文件审议通过?这些文件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曾鸣:当前,能源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有着密切关联,把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实际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能耗双控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碳排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把它变成碳排放双控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更加直接、更加可操作,具有更大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在油气领域,前段时间已经出台了若干文件。对于油气的市场化改革,这几年也有了明显进展。今年以来,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能源安全对我国的影响,特别是油气方面更加突出。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全球能源市场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油气安全,为此,油气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油气市场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这两年,已经出台若干个和“双碳”目标紧密相关的关于新型电力市场建设的文件。“双碳”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依托就是要建立新型电力系统,而建立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电力体制,新型的电力体制又与新型的电力市场密切相关。未来出台这样一个文件,旨在通过建立新型电力市场、新型的电力体制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记者:本次中央深改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对于我国能源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有什么重要意义?
曾鸣:《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对于我国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电力在整个能源链上是最重要的环节,它的上游和下游都要依托电力的发展。那么电力怎么发展?就是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要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不断转型的趋势。由于这样的趋势,才能使得整个能源行业转型发展。只有能源转型,才能够既实现“双碳”目标,又提高能源效率,同时还要保证能源安全和能源在经济上的可承受。而只有新型电力系统,才能使得能源安全目标、经济目标和“双碳”目标能够协同优化。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随着社会进步,未来要实现完全电气化。实现“双碳”目标就是要通过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使得电力变成绿色清洁电力,这样才能使得整个能源产业都向着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转变。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电力绿色低碳发展是整个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记者:针对《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要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推动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如何看待这三个创新?
曾鸣: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并且能够协同安全、经济、环保三个目标的优化,三个创新非常重要,三个创新要依靠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当中需要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总结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数字化方面技术创新,还有一类是产业领域自身技术创新,两大类创新缺一不可。没有技术上的创新,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就是一句空话。
关于市场机制创新。新型电力系统要有新型电力市场机制与之配套,所以需要市场机制的创新,向着新型电力市场机制过渡。
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两大特征,即“横向多能互补”和“纵向源网荷储协同”,要实现这两大特征,才能使得新型电力系统同时保障安全、经济和环保三个目标协同优化。为了具备两个特征,一部分传统的商业模式就必须创新。比如,在供应侧(多能互补)方面,就要实现火电等,当然还有其他的储能方式作为调节性资源来支撑风、光、水等的发电模式,以此整体实现优化,这就需要整个调度模式创新;在需求侧,要考虑各种各样的新的商业模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综合能源服务。再比如,虚拟电厂这种新的业态。只有这些创新逐步到位,才能促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记者:此次会议强调,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在哪里?请介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设定。
曾鸣:实际上就是党中央一直强调的“先立后破”,在新能源有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才能逐步降低传统能源的比例,从而逐步形成新型电力系统。这是我们建设整个新型电力系统必须遵循的路径。
为了实现“先立后破”,来保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协调安全、经济和环保三个目标协同优化的过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就是要遵循“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同”的指导原则,这个指导原则也是新型电力系统应有的一个本质特征,要围绕本质特征安排建设路径。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的清洁化。为了清洁化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其他的三化作为支撑,第一个是实现能源的智慧化。第二个是综合化,要实现综合能源系统,而不是单独的传统的能源系统,也就是包括各种能源以及各种发电方式。比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燃气发电……各种各样的发电方式能够协同优化。第三个是市场化,必须有一个与新型电力系统配套的新型电力市场化的机制。
通过“三化推一化”,即智慧化、综合化、市场化来支撑我们最终要实现的能源转型,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只有按照这样的一个路径来做,新型电力系统才能够稳步向前推进,才能够如期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和“双碳”目标。
记者: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方面,政策体系如何完善?
曾鸣:建设新型电力市场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同时还需要一个有为的政府,也就是说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一系列的政策相配套。这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支撑电力技术创新的政策,也包括支撑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的一系列重要政策,还有支撑各种商业模式从萌芽到最后推广的一系列政策。电力,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非常强的一种商品,这个政策体系对于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要。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协调能源的安全、能源的经济和能源的环保三个目标的协同优化。同时,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一系列分阶段、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不“打架”的政策体系非常重要,没有这些政策,有效的市场也建设不起来,改革也实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