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复苏提供重要动力源

今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1.76万个,投资规模7208亿元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7-17

7月10日,三峡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整20年。20年来,三峡电站已累计发出16000多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略高于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相当于替代标准煤4.8亿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2亿多吨。图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新华社发(王罡 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成静

今年以来,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为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动力源。日前,水利部召开“2023年上半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今年以来我国水利基础建设情况,特别是国家水网建设情况。同时也对关系“三农”问题的现代化灌区改造和农村供水安全问题进行了介绍。

新开工项目同期最多,上半年水利工程进展显著

“今年以来,我国全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进度好于去年同期,水利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今年以来,我国水利新开工项目数量达到1.76万个、投资规模7208亿元,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为历史同期最多。

在水利建设投资方面,王道席表示,上半年,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783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352亿元,增幅4.7%。其中,落实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4762亿元,占落实总投资的61%;落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社会资本3070亿元,占落实总投资的39%。“从各地落实情况来看,22个省份落实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江苏等8省超过400亿元,有力保障了大规模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另外,水利项目开工数量多、吸纳就业能力强,大规模水利建设直接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因此,发挥了稳就业的作用,特别是促进了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数据表明,上半年,水利项目施工吸纳就业138.34万人、发放就业人员工资213.08亿元,其中农村劳动力103.24万人、发放工资146.95亿元。

对于在建的重大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司司长王胜万介绍说,重大水利工程整体进展顺利,一批工程实现了重要节点目标。例如,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重庆藻渡水库自去年开始动工以来,集中各方力量,压茬推进工程主体开工,现在已实现全线开工建设,开始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云南滇中引水工程是我国在建规模最大、投资规模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之一,目前已完成隧洞掘进603公里,占隧洞总长的79.8%,累计完成投资612亿元,占总投资的74.2%。滇中引水二期配套工程也正在加快推进,现正在进行管线开挖与隧洞掘进。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历经多年建设,秦岭输水隧洞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黄金峡水利枢纽实现下闸蓄水,工程整体已通过通水阶段验收,即将在年内实现汉江水调引关中的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完成了建设任务,广东西江干流治理、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海河防潮闸除险加固等工程也即将陆续完工。青海省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吉林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等4项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已全面发挥工程效益。

当前,我国各地陆续进入主汛期,一些地区已多次遭遇强降雨,针对社会关注的保证在建水利项目安全度汛的问题,王胜万表示,今年初,水利部就印发通知对做好在建工程安全度汛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进一步压实工程项目法人及各参建单位主体责任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二是要求按照编制指南,组织编制工程度汛方案和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确保紧密结合工程特点、具备可操作性并提前做好培训和演练。三是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备齐防汛物资,落实汛期现场值班值守,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确保信息上传下达通畅有效。同时,加强隐患排查,实现闭环管理。突出重点监管,实行动态管理。“我们建立了年度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重点项目台账,实行周报制度,动态管理,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王胜万说。

水网建设纲举目张,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初建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5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围绕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建设目标,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据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介绍,目前,吉林水网骨干工程、河北雄安干渠、福建金门供水、四川三坝水库、安徽凤凰山水库、江西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广西下六甲灌区等24项重大项目按期开工,加快构建国家、区域和省级水网工程体系。

“这些项目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张祥伟说,一是流域防洪减灾方面。开工了湖北姚家平水利枢纽、安徽凤凰山水库、江西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安徽沿淮行蓄洪区洼地治理工程等10项工程,这些是流域防洪骨干工程。“比如,江西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承担长江湖口附近分蓄15.7亿立方米超额洪水的任务,对保障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和蓄滞洪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安徽沿淮行蓄洪区洼地治理工程,治理洼地面积4722平方公里,将有效提升淮河流域防洪排涝能力。”

二是供水保障方面。开工吉林水网骨干工程、引嫩入白扩建一期、河北雄安干渠、福建金门供水、云南桃源水库、湖北太湖港灌区等11项。其中,吉林水网骨干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后,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国家水网重大骨干工程,工程建成后,将缓解吉林省中西部严重缺水局面,为865万人、220万亩灌区提供水源保障。河北雄安干渠工程,将为雄安新区提供主要供水水源,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再如,新开工的四川向家坝一期二步、广西下六甲、云南腾冲、湖北太湖港等大型灌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达到307万亩,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河湖生态复苏方面。实施了洞庭湖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通过疏浚、植被恢复等措施,解决试点湖区淤积严重、行洪不畅、生态退化等问题。开工的钱塘江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堤防达标加固、滩地生态修复等措施,完善流域防洪体系,改善水生态环境。

四是数字孪生流域方面。今年4月,开工了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建设项目,这是首个开工的数字孪生流域重大项目。

对于今年的工作重点,王道席表示,今年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围绕国家水网之“纲”,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跨流域跨区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二是围绕国家水网之“目”,推进省、市、县级水网建设。三是围绕国家水网之“结”,推进控制性调蓄工程建设。

在谈到如何保证水网工程的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安全时,水利部监督司司长王松春表示,一是加强政府质量监督履职。在2020年—2022年开展两轮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履职巡查的基础上,今年根据《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有关要求,继续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督履职情况开展全覆盖巡查,并将巡查成果纳入水利部对地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考核,上半年已完成20个省的巡查任务。

二是紧盯重点工程质量开展稽察。对河北、吉林、山东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个重大水利工程开展稽察,对参建单位质量管控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重点检查。

三是强化工程质量安全日常监督检查。今年上半年共派出630组、2859人次,以“四不两直”方式对全国在建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开展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检查工程项目5000多个,发现问题印发“一省一单”整改通知,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并对问题数量多、程度重的责任单位进行约谈。

四是健全工程质量、安全和资金监管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意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顶层设计和责任落实。

发挥“三农”命脉作用,确保现代化灌区改造和农村饮用水安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据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介绍,为了更好发挥灌区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中的“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今年以来,共安排大中型灌区新建和改造项目投资406亿元,比2022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目前已完成投资158亿元,总体项目进展顺利。

一是持续加强灌区现代化改造。“今年,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中央投资166亿元,用于支持581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水利部强化项目管理,建立台账,每个月开展调度,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十四五’改造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约178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近1.2亿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100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约100亿立方米。”陈明忠表示。

二是新建一批大中型灌区。今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7亿元用于支持17处新建大型灌区建设。“十四五”以来,已开工建设了35处新建大型灌区,完工后,预计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约16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00多万亩。

三是加快推动优先将大中型灌区的耕地灌溉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水利部与农业农村部已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推动各地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工程整体体系,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四是加快编制《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目前已经形成初稿,今年年底完成规划工作。”陈明忠说。

在强化农村供水保障方面,陈明忠介绍说,我国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和脱贫人口饮水状况动态监测和动态管理。建立完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农村供水人口全覆盖电子档案,健全农村供水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保持问题动态清零。加强旱情预测,强化风险防控。“截至6月底,各地已动态排查并妥善解决了农村临时饮水困难人口累计达到87万人。维修养护工程42287处,受益人口达到6820万人。”陈明忠说。

二是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对标今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组织开展全面排查,建立农村供水水质问题台账,推动地方加快解决。

三是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标准化管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工程规范化改造。“截至6月底,各地已多渠道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802.8亿元,开工建设工程12074处,完工了4041处,提升2254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陈明忠表示。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