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7-17
为迎接植树节,重庆市九龙坡区铁路小学组织师生举办植树节环保系列服装设计展示活动,倡导植绿、爱绿、护绿的生态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图为学生们在制作环保服装。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吕书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更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我国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近30亿吨,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超千万吨……这些成绩单的背后,勾勒出绿色发展的前进方向。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每一代人,都既享受前人创造的福荫,又要为后人创造新的福荫。要走好绿色长征之路,其要义是薪火相继、接力奋斗。
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校园,是孕育绿色种子的土壤,更是将绿色希望带去未来的地方。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第六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有关方面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进校园科普和宣传活动,围绕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开展各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鼓励青少年做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倡导者和引领者。
种下绿色低碳的种子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树立绿色教育理念,推动绿色教育行为,构建绿色教育体系,是中小学提升教育内涵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去年,教育部印发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到2030年,实现学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系统养成与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绿色低碳理念育人体系,并贯通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同时,立足学科特点,把绿色低碳理念引入课堂主渠道。《实施方案》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在政治、生物、地理等学科课程教材教学中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使学科教学真正成为培育学生绿色低碳理念的主要途径。
在“永不竣工”的生态环保系统工程中,青少年既是先锋队又是主力军。2020年以来,共青团中央持续宣传节能降碳思想理念,积极开展青少年节能降碳实践活动,探索构建青少年节能降碳工作体系。推动落实《“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3年)》,不断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
同时,依托团属新媒体平台,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青言青语”“童言童语”阐释,让青少年听得懂、易感受,能领会、有共鸣,编发原创生态文化产品5万余个,传播影响超10亿人次。聚焦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开展“绿植领养”“绿色长征”“净滩行动”“光盘打卡”等实践活动,累计动员青少年超5000万人次,展现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春担当。
方寸绿地,滋润人心。近年来,征文比赛、主题演讲、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校园,绿色低碳的种子播入青少年的心田。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进校园科普和宣传活动,更是异彩纷呈、亮点频现:举办一场“讲好节能故事”微视频、摄影及征文征集活动,发布一个“做绿色低碳青年先锋”倡议,组织一节生态文明领域团课,参与一次“光盘打卡”实践,推出一次绿色低碳校园特色活动,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优秀做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肩负节能降碳的责任
时光飞驰,青年始终与时代策马扬鞭;岁月流转,青年始终与国家声息相闻。长期以来,我国持续完善节能制度,推动全社会节能增效,节能工作成效显著。也要看到,我国能源资源约束问题依然突出,全社会节能还有巨大潜力。
青年的奋斗是情怀与担当,古往今来,青春的力量都是社会发展坐标轴上的常春藤,肩负起国家发展的命运。揆诸当下,推进节能降碳工作,要发挥好青年力量。
“十四五”以来,共青团中央积极发挥团组织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的优势,通过300多万个基层组织、200多万名工作骨干,推动生态文明工作从以学校为主发展至政府、学校、社区、企业、互联网平台、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格局。
依托青年生态环保社会组织、高校社团、青年志愿者等力量,常态化开展各项活动,将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初步建成一支遍布全国、扎根一线、建功基层的骨干队伍。
高校是创新高地,也有着典型的城市社区节能降碳场景。近年来,高校在传播理念上、在培养人才上、在攻克技术上作表率,在服务“双碳”目标实现中体现担当作为。
因用水总量大、用水点多、用水人口集中等特点,高校节水历来备受关注。教育部积极推动将各项节水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系统上下联动、同向发力,不断健全完善节水体制机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节水宣传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节水探索方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指导高校建立节能节水监管平台,督促完善计量器具配备,因地制宜实施技术升级,建立用水用能计量体系,提升节水节能管理工作水平。比如,中国农业大学进行了二级水表改造,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进行了学生宿舍计量系统改造等。
多年来,四川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获得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单位”称号。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建成节水型高校1100多所。
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过去时”已经定格,“现在时”正在进行,“未来时”近在眼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须紧盯“双碳”目标不放松,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充分引导青少年发扬钉钉子精神,各领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工作落到实处,让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始终抓住建设节约型校园、绿色校园和可持续发展校园这条主线,推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工作落到实处,校园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校园节能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借助部、省级专项引导资金,编制相关技术导则指引,全国近百所高校已经建成了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实现了水电能耗智能监管,利用强有力的数据深度挖掘,进行校园节能潜力的分析,为高校节能管理、节能改造和节能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绿色校园文化辐射能力提升。教育部充分利用每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等重要宣传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线上联通、线下互动的主题宣传活动,厚植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共青团中央通过聚焦绿色发展领域,通过推出“互联网环保”“社交环保”“科技环保”等多种低门槛、易参与、趣味强,富有青春气息的项目载体,从节约粮食、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身边小事做起,将绿色生活理念普及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方面面,引领青少年牢固树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据了解,共青团中央组织开展的“光盘打卡”活动,累计发动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990万青少年参与,完成打卡1.03亿次,折算节粮共约3900吨,在青少年群体中持续营造节粮、爱粮的良好氛围。推出“每公里,都算树”、“益”路同行、“和团团一起种树”、“低碳出行,滴碳成林”等公益项目120余个,参与人次超700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时光的印痕镌刻下青少年的足迹,他们在祖国环境保护、节能降碳的重要环节争先作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踏石留印。人山两不负,携手天地间。相信在更多人的努力下,天蓝地绿水清将更加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将不断铺展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