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经济

北京2025年氢能年应用规模达2万吨左右

来源:作者:时间:2023-07-12

日前,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方案》提出,坚持“宜电则电、宜氢则氢”,加快充电桩、加氢站布局建设,实施交通运输工具脱碳更新工程。到2025年,新建交通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不低于20%,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

《方案》明确,坚持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方向,加快研究氢能制储运用体系规划布局,推进绿色氢能在交通、分布式能源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氢能成为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的新路径。到2025年,全市氢能年应用规模将达到2万吨左右,加快提高绿色氢能利用比例。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加快氢能制储运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绿色氢能合作,推动京南、京北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建设,研究推动内蒙古—北京风光制氢和长输管线运氢一体化示范,提升绿色氢能保障能力。推动多元化制氢、一体化运氢物流、氢能研发制造及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协同发展。开展绿色电力制氢示范,研究推动垃圾填埋气制氢示范项目,加快提升绿色氢能应用规模。推动氢能运输和储备设施建设,研究规划绿色氢能运输通道,开展管道输氢可行性研究与线路规划,科学布局市内氢能储存设施,推动建立氢能制储运标准体系。到2025年,北京市力争形成60吨/天的氢能供应能力,不足部分由京津冀区域协调补充。

二是大力发展氢能交通。发挥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氢能示范工程效应,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供需匹配、安全有序”原则,构建加氢站保障体系。以平原新城和生态涵养区为重点,聚焦大宗物资运输、渣土运输、物流配送、市政环卫、通勤客运、公交等中远途、中重型为主的应用场景,加快研究氢能汽车路权支持政策,推动氢能车辆替代。加快衔接匹配服务需求、行车路线及运营场站等关键要素,研究制定相关标准,重点在平原新城及辐射区域布局加氢站建设。充分利用延庆区既有氢能交通设施资源,扩大氢能示范范围,打造多场景氢能交通综合示范。

三是推动氢能示范应用。探索公共设施、企业园区、数据中心等多种应用场景商业化模式,推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热电联供、备用电源以及微电网等领域的应用,开展移动式燃料电池充电装置试点,推动城市副中心供热保障中心等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实施。加快研究评估燃气热电联供机组、燃气锅炉房氢气掺烧技术可行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在高安屯燃气电厂开展氢气掺烧示范试点。

四是推进氢能产业应用综合示范。加快推动氢能研发、氢能制储运、氢能交通、氢能综合应用等多层次示范,形成全链条集聚示范效应。发挥大兴氢能产业园建设的辐射效应,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交通产业链、氢能供应产业链及产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周边区域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昌平氢能技术研发基地,大力推动电堆、双极板、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碳纸、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等核心领域氢能技术研发示范,建立多层次氢能科研平台,打造氢能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2021年,由北京牵头申报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批。大兴区联合海淀区、昌平区等六个区以及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省保定市、唐山市,山东省滨州市、淄博市等12个城市(区)组成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该示范城市群呈“一核、两链、四区”发展格局。

大兴区紧跟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氢”心“氢”力打造氢能示范应用新典范。依托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资源优势,大兴区率先布局氢能产业承接空间。2020年8月,启动建设规划面积为2平方公里的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强势领跑华北乃至全国氢能产业赛道。

同时,大兴区瞄准国家制造业领航标准体系,成立北京氢能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力帮助企业在研发阶段快速发展找准方向。发布“氢十条”2.0政策,为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制造、平台搭建、应用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与北京工业大学共建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持续加强氢能领域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初步形成了以央企国家电投、上市企业亿华通、民企美锦能源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氢能产业集群,核心产品覆盖氢能制储运加、燃料电池生产等各个环节,产业规模累计超过50亿元。建成全球最大海珀尔加氢站,日加氢量可达4.8吨。注重扩展氢能应用,1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专线正式投运,大兴成为北京首批运行区属氢能公交的区。

下一步,大兴区将继续探索更多氢能场景应用示范,打造京津冀首个氢电耦合型零碳园区,在临空经济区、新城西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氢能社区、氢能产业谷等可视化示范应用模式,强化氢源保障。全力推动碳减排工作,积极推进零碳建筑试点项目建设,依托京津冀氢能大数据平台开展氢能交通领域碳减排核算工作,努力在碳减排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