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60后:高考的确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来源:作者:时间:2023-06-14

我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州的军营。从记事开始到上大学之前,我一直在农村生活。川北农村的生活格外封闭、贫穷、艰辛,于是我从小就有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1980年的高考给了我机会。当年,我以南充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四川大学录取。7年之后,我又去了北京,成了一个北京人。

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会成为一个农民作家。从上小学开始,我就很喜欢阅读,只要是有字的纸片都会拿来看。作文是那时候我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我的作文也经常成为课堂上的范文。1978年初升高时,我在四川全省统考中还得过一次作文满分。高中时,我在课余时间还组织了几位文学爱好者写小说和诗歌,有的作品还上了中学的墙报栏。

现在的高考和40多年前相比,显然录取率更高了,那时的本科录取率只有3%,现如今已达到了40%左右。当年的高考是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以及从普通人群向社会精英人群流动的一个重要过程。记得当时我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后,整个生产队(小自然村)里人们奔走相告,争相来贺,生产队里还特意请来了露天电影放映队助兴,在我家门口一次连放两场。当年的情景至今仍记得十分真切。

现在,高考普及度已经大幅提高,高考胜出也不必然保证就业,但高考的重要性并没有下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本科或专科教育是从中学的知识教育向大学的专业教育的重要转折,一些人尽管以后可能还会接受研究生教育或其他职业教育或培训,但高考后所受到的专业教育仍是以后专业或事业的原点;二是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人们更加普遍地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对于一个人成为专门人才的必要性,社会也特别看重人们是在什么样的高校、以什么专业为起点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三是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对教育的专业化训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背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底色和基础;四是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更快,人们不仅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还需要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更具有对新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超越专业之外认知的兼容性,才能在新时代跟上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形成真正的人力资源优势和较强的生存发展能力。(杨万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