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十二载寒窗 只为梦想花开

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3-06-07

□赵庆国

我的高考在1989年。34年过去,今天,我作为一个考生的家长,再一次投身这场令人兴奋、焦虑、揪心的火热大考中,感觉自己比考生“正主儿”还要忙碌、着急、恐慌。这种紧张感、压迫感,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一样。

记忆深处,当年那场为期3天的高考已然变得模糊,除了几处细节,例如,坐大巴赶赴考场前的亢奋、考场窗外的炎炎烈日、睡在体育馆里的一排排凉席……倒是高三那年“炼狱”般的生活,常常会撞开我思绪的大门,带我重温那段青葱岁月。

我就读的高中成立于1902年,旧称直隶省立第十三中,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度声名显赫。从高一开始,我就负责写学校的黑板报,从三年的高考喜报里,能找到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好学校。在那个年代,上高中的人本来就不多,而每一年高考前,学校为保证高考质量还要组织“预选”,不能通过“预选”的人,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尽管这样,我们学校的喜报总是满满当当。我期待自己也能被写进喜报里,所以一直非常努力。

7月7日,高考如期举行。全校200名文科考生,考上本科、专科的加起来还不到30人,至今仍是许多同龄人心中的一根刺,我的很多同学,直到第二年、第三年才圆梦大学。

那个年代,报考志愿要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所以估分是一个技术活儿,大喜大悲的故事频频上演;彼时,商品经济大潮初起,很多人相信“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些头脑活络的人,当听说学校不再包分配,即使收到录取通知书也不去报到……

1989年我是考生,今天我是家长。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自觉把人生命运安放在国家前进的航向上,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