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创平台 促跨越 浙江打造援青升级版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3-06-05

□谢海森 刘亚婷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吕书雅

“我也没想到,短短几年学生数量增长如此之快,一批崛起的王牌专业使有些4人宿舍现在需要暂住8人。”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洪德分享了这个喜悦的“小烦恼”。这所建校晚但发展快的院校坐落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近年来,在浙江援青“10+1”(10所浙江院校帮扶1所院校)组团精准帮扶的助力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赛事成绩:2022年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取得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帮助下,获得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执委会授予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全国“最佳进步奖”,又一次擦亮浙江“精准式”援青金名片。

浙江援青紧紧围绕青海产业“四地”建设和海西州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13年来共投入了23亿元援青资金,总体项目382个,其中2022年下达援青资金2.5731亿元,实施项目98个。

产业帮扶从“长处”借

浙江援青借助浙商、浙资、浙企的力量,充分发挥浙江省资本雄厚、市场主体活跃的优势,牵线搭桥、整合资源,建链延链、科技补强,为海西州高质量发展赋能,注入强劲浙江动力。截至目前,在青海注册的浙商企业有5639家,注册资本120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600亿元。

产业链不完整,资源加工产业占主导地位是海西州经济发展的短板,如何建链延链、丰富致富业态?浙江援青向最“长处”借力:浙商进来以后,从初级产品到面向东部市场开发的一些精深加工产品全面落地开花,覆盖工业、农业、精细化工、大数据等产业。比如,浙江一家民营企业投资120亿元建设青海雨色大数据灾备中心项目已经动工;投入5000万元援青资金建设德令哈市牦牛科技产业园,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绍兴籍企业家投资2.5亿元的大柴旦中环联生物科技年产4000吨1-氨基蒽醌项目已正式投产。一批“造血式”帮扶产业军正在海西州茁壮成长。

围绕乡村振兴做好消费帮扶大文章。浙江援青把搭建消费援青平台放在突出位置,发挥海西州枸杞产量占全国1/5,产出高原藜麦、青稞、牛羊肉等特色优质产品的优势,聚力改写海西州经济外循环不畅的历史。借助浙江专业化市场优势和冷链仓储优势,推进青货入浙“十城百店(柜)”建设,试点建设区域公共收集中心,探索构建农户+物流+交易一体化平台、消费帮扶联盟等新模式,2022年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3亿元,真正助力海西州优质产品资源拓展东部大市场。

智力帮扶向“软件”引

通过多年的援建积累,海西州学校和医院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但教育、医疗短板仍比较突出,关键在于软件升级,即教师、医生的能力提升。从整体来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对海西州人民医院进行“以院包科”,实现所有重点科室全覆盖,海西州所有学校和医院均进行“多对一”结对帮扶,但是局部仍有医教资源不均衡,特别是市县地区发展弱的不足。

围绕此类短板,浙江援青打好“组团式”支援组合拳。在医疗方面,浙江援青自加压力,主动将援青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海西州所有市县,建立“专科联盟”制度与“坐诊、巡诊、义诊”制度,浙江援青医生每个月一周时间到格尔木市人民医院坐诊,每月还到各市县巡诊、义诊。在教育方面,以智慧化远程互动促资源共享,浙江省教育厅面向海西州中小学教师开放“之江汇”教育广场,共享1200门网络课程、3万门微课等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结合海西州教育发展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制式支援帮扶活动,海西州“出题目”,浙江“做文章”,进行常态化交流。

浙江援青以“大组团”医疗教育帮扶为重点,通过小组团、短期柔性帮扶、远程互动等多元化举措为海西州医疗教育不断丰富“毛细血管”。除此之外,积极引入外智补短强基,建立“海西高质量发展智库”,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海西州发展建言献策。

民生帮扶朝“公益”看

在以往乡村振兴、整体增收的基础上,浙江援青民生帮扶的对象重点围绕特殊困难群体,关注助学助医、助老助残、助孤助困等工作,聚焦老百姓真正“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用援青资金为其提供“雪中送炭”的帮助。同时,不断强化公益帮扶,打响公益帮扶“浙派风”品牌。

浙江援青搭设“红船关爱+五复行动+慈善公益”的帮扶救助平台。开展“红船关爱”行动,划拨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和慰问海西州困难群众,开展全州群众脑卒中早筛早治工作。实施“五复”关爱行动,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海西州五类特殊残疾群众开展治疗。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充当桥梁的角色,不断把浙江的大爱源源不断输入到海西州:注入150万援青资金,推进实施“援青微实事70+”计划;浙江爱心企业开展“公益海西行”活动,首批捐赠40余万元的教育物资;资助海西州高级中学开设“甘霖班”活动……仅2022年,浙江各界向海西州捐赠防疫抗疫资金物资价值2399万元,捐赠慈善公益金和物资价值395万元。

民族“三交”用“共识”育

浙江援青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视为一项情感相连、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内容工程,积极搭建载体、创设平台。单单只是开展培训交流一项内容,2022年下达智力援建项目86项,总金额1209万元,其中面向基层一线的党支部书记、妇女主任以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培训比重占一半以上。

以不流于形式的作风抓“三交”工作,浙江援青亮点纷呈:创新策划开展“工会疗休养海西行”活动,协调推出系列旅游精品线路;利用杭州亚运会契机,组织开展“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活动,包括举办“神奇柴达木”浙江文宣进海西活动、“走进亚运会”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数字浙江·智能亚运”培训交流营活动,组织“柴达木之夏”千团万人游海西活动等,以此与海西州各族群众共享亚运荣光。通过此类潜移默化的活动,不断擦亮“浙里石榴红”的“三交”品牌,真正做到民族团结一家亲,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西州委副书记、副州长,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詹茂伟用“五个坚持”概括下一步的援青思路:“下一步,要坚持项目为先,助力海西强基固本;坚持人才为本,助力海西补短提能;坚持产业为基,助力海西‘四地’建设;坚持民生为重,助力海西品质提升;坚持交流为常,助力海西团结进步。”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