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

北京华信医院:连续突破心血管学科极限频创“心”奇迹

来源:改革网作者:明慧时间:2023-06-01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记者 明慧

“中央媒体医院行”采访调研团近日走进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清华一附院”)。本报记者在一下午的座谈、调研和采访中了解到,清华一附院多年来秉承“仁爱、诚信、严谨、精湛”的办院宗旨,秉承“突出专科、综合发展、循序渐进、追求卓越,医、教、研、防综合发展”的办院理念,在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创下了多个学科奇迹。尤其是在危、急、重、复杂儿童心脏病方面,多次打破学术极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神话,推进了我国乃至世界心血管医学的发展。

同时,清华一附院长期执着于医疗公益事业,其所创下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助“大理模式”,历经整整10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并推广到全国各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局部突破,连续刷新学科纪录

在当天下午的座谈会上,清华一附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类延旭介绍说:“清华一附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创办于1959年2月,如今已有64年的历史。原来是电子工业部直属的四〇一医院,2003年4月划归教育部,成为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清华一附院院长张明奎在介绍医院的学科优势时表示,清华一附院心脏中心是清华大学的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原院长、学科带头人吴清玉教授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也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多年来,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基于“突出重点、局部突破,循序渐进、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在整体综合发展的同时实行整合式医疗,倾力于技术创新,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病、大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等各种心脏疾病方面,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之所以强调‘突出重点、局部突破’,是基于首都地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现实,医院所采取的是差异化发展策略。”身为一名心脏外科专家的张明奎介绍说,“多年来,清华一附院流传着一句人人皆知的话——‘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开别人开不了的刀’。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医院同仁们的学科探索精神。著名心外科专家吴清玉教授一贯秉持‘敢为人先’‘敢闯学科空白地带’的科学精神,独创了心脏三尖瓣下移畸形手术技术,该项技术全球领先,就连美国梅奥诊所的国际著名心脏外科专家,也专程来中国到我们医院观摩学习。在吴清玉教授的带领下,成功解决了单心室外科治疗技术难题,为先天性单心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制定了法洛四联症解剖矫治技术标准,将手术成功率由当时的90%左右提高到了99%以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一学术成就也被列入了国内外的心外科教科书。我院早在2006年就主持制定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技术指南》,这部指南性文件将我们探索出的心脏搭桥手术方式上升为行业的技术规范。同时,我院还创造了‘一站式’治疗方法,同期完成冠心病合并肿瘤的手术方式,解决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难题;我院还解决了先心病合并气管狭窄同期矫治的技术难题,在这方面破解了多项学科难题……”

谈到治病救人、学科建设等话题,张明奎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记者,清华一附院一直致力于突破临床技术瓶颈,致力于攻关技术难题,制定各领域标准,以创新精神引领学科的发展。医院的心脏小儿团队创新路径,开展了国内首例经心房切口植入肺动脉支架,解除双调转术后肺静脉板障梗阻手术,牵头撰写了国内首部《中国儿童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和国内首部《中国儿童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专家共识》。医院的成人心律失常团队简化了左束支区域起搏,以‘九分区法’创新了成人心律失常技术。医院的儿科团队制定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及CT诊断标准,牵头完成了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和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诊断标准,其创新成果被写入教科书并沿用至今……”

突破极限,将学科“天花板”变成院内常规

在采访中,清华一附院心脏中心小儿心外科医生靳永强介绍了这样一个病例:2020年底,心脏中心小儿心外科收治了一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双胞胎小姐妹。这对双胞胎患儿在胎龄只有27周时便降临人间,其中姐姐体重仅770g,妹妹体重仅也560g,刚出生不久就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靳永强与儿科主任徐小静等专家在心脏中心主任吴清玉教授和院长张明奎的支持下,充分评估了这对双胞胎患儿的病情,认为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解决。虽然他们确定了严密的手术方案,但人人都知道这对体重仅有1斤多点儿的小姐妹如果接受心脏手术,面临的风险有多高。

手术前,清华一附院副院长张东亚和靳永强医生组织心脏外科、麻醉科、儿科、手术室医务人员先后进行了3次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流程及预案,确保每一个环节安全紧凑,竭尽全力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术中,经过心脏外科团队的精湛医术,先后成功为小姐妹俩实施了动脉结扎手术,连续刷新了国内先心病手术患儿的最小体重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先心病救治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张东亚还介绍说:“2015年,医院还成功为一名出生仅2小时的重症先心病、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的患儿做了大动脉调转手术,这例手术不仅改写了我国小儿心脏病外科的治疗历史,也将我国手术治疗疑难、危重和复杂先心病患儿的最小年龄纪录改写为出生后2小时。”

张明奎对记者说:“心脏中心小儿科是医院学科发展‘重点的重点’。在这一领域,医院的儿童心律失常介入中心在李小梅教授的带领下治疗例数长期居全国第一。而且,我们秉持着‘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开别人开不了的刀’的探索精神,在小儿心脏领域体现得尤为突出。除了刷新体重最轻、年龄最小的先心病患儿手术之外,李小梅教授团队还率先确立了对先天性房室阻滞的起搏治疗方法,创造了亚洲首例、国际第二例经脐静脉植入临时起搏电极治疗案例……”

“除了刚才介绍的牵头制定行业规范、专家共识等成就之外,医院在儿科和心脏小儿科领域,围绕胎儿、婴儿等的特殊患者群体,还开展了多系统监护的早产儿规范化诊治,制定了超低胎龄下各系统、营养及体格生长发育监测的早产儿系统化管理措施。同时,医院还牵头完成了全国多中心学科研究,提出更改窒息诊断标准,并就脐血血气对窒息诊断的重要性作了深入的探索……清华一附院团队强劲的学科创新力,将一项项以前学科难以企及的‘天花板’难题变成了常规治疗方式,进而稳固了医院的行业地位——早在1994年,清华一附院就被命名为‘爱婴医院’;2017以来,医院在北京市7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中,其转诊量一直名列前茅。”

星火燎原,“大理模式”创新医疗扶贫新路径

在谈及医院的社会责任时,类延旭提到了一个专属名词——“大理模式”。他介绍说:“我院在注重医学创新和医院发展的同时,尤为注重医院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2013年4月,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滇西边境片区定点帮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教育部的统一安排,清华大学启动了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工作。当年5月,我院作为学校定点帮扶项目中医疗工作主要承担者,相继与南涧县、大理州签署了先心病救治协议。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院摸索出了‘当地医保报销一部分、基金救助一部分、医院减免一部分’的三方联合救助模式,这就是‘大理模式’的核心内涵,由此达到了贫困家庭治疗费用基本零负担的救助效果。”

对此,张明奎院长介绍说:“至今,由我院创新的先心病专项救助‘大理模式’,已经坚持实施了整整10年。这10年间,‘大理模式’经过不断完善、不断充实,收到了更好、更切实的社会效果。‘大理模式’专项救助项目从南涧县发轫,目前已星火燎原,其救助的辐射面已经遍及全国。这在医疗救助领域,也是一个十分温暖的人间奇迹。这10年来,我们的公益足迹,从大理州南涧县开始,目前已经遍布国内29省,涉及近50个国家级贫困县,使8万余人受益。针对贫困家庭,我院累计完成4000余例手术,获得救助资金8000余万元。10年来,我院在云南大理、贵州六盘水等地设立了先心病筛查基地。仅大理而言,10年来我院累计在大理州完成11次先心病确诊筛查工作,已经有3623名先心病疑似患儿从中受益,确诊的956名先心病患儿,已有33批、646名患儿在我院完成手术,恢复了健康。直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累计达900多万元,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其中南涧县完成救治102例,医院还帮助南涧县建立了危重孕产妇转运中心和新生儿转运中心,切实保障了当地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张明奎进一步介绍说:“社会扶贫工作讲究‘输血’不如‘造血’,医疗扶贫也是同样的道理。这10年来,我们秉承‘服务健康中国,助力乡村振兴’的公益理念,在倾力救助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的同时,还尽全力培养、扶持当地的医疗技术力量。针对当地的现实情况,构建一体的帮扶体系,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医院从最初单一的疾病治疗,逐步扩展到对当地医院进行立体全方位帮扶,逐渐形成了‘迎进来’‘送回去’‘持续帮’,致力于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这种帮扶理念,经过10年来的坚持,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院不仅在南涧等地设立了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基地,还帮助南涧开展心脏胎儿超声检查,建立新生儿科。我院免费接收包括大理州南涧县、宾川县、弥渡县等地的心脏超声诊断和新生儿科专业医务人员进修学习,支持当地医院学科建设和业务水平提升。这些举措的落实,促使南涧县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降低。同时,我院还与国内少数民族聚居区的40余家医院签署了医疗帮扶协议,另与10余家地方医院建立了帮扶关系,通过医生不定期去当地医院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带动地方医院科室发展。此外,我们还通过医院的远程会诊平台,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教学等业务的开展,利用现代科技向全国各地输出优质医疗资源,为全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疑难病患者完成远程病情分析、病情诊断,使首都的优质医疗资源切实地普惠民生,造福大众。”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由于清华一附院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医疗帮扶工作,医院自2001年成为国家民委唯一下基层的合作医院,其《“中华民族一家亲”送医下乡》的现场照片,还入选了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2014年和2019年,该院还连续两次获得国务院表彰,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专科兼顾全面发展

“我院在学科建设上虽然强调‘突出重点,局部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了其他医学学科的发展。”在调研采访座谈会上,张明奎院长强调说。

在调研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由于学科特色优势较强,清华一附院是北京市危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会诊指定医院、北京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机构和治疗机构、北京市危重新生儿转诊会诊指定医院、北京市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和北京市高危孕产妇转诊会诊指定医院。然而,作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清华一附院也一直坚持着“突出专科,综合发展”的办院方针,医院共设立了心脏、泌尿、消化、肿瘤、医学影像5个医学中心,同时还拥有临床医疗医技科室41个,研究所2个。该院的学科十分齐全,综合实力很强。

张明奎院长介绍说,在心血管领域,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心血管外科专家吴清玉教授被誉为中国心脏外科事业的拓荒者,获得了中国先心病外科“终身成就奖”,且连续9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小儿心血管病专家李小梅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小儿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治疗的专家,并荣获了“亚洲女性电生理医师终身成就奖”。儿科专家虞人杰教授荣获了中华围产医学“终身成就奖”;影像诊断学专家王廉一教授,当选为世界先心病学会规范化命名工作委员会常委,而目前全亚洲只有她和日本的一位专家成为这个工作委员会的常委。同时,医院骨科还引进了外籍专家——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爱丁堡皇家医院主任医师Daniel Edward Porter教授,在院长期工作并担任科室主任,他在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手术和研究、下肢关节置换、小儿骨骼发育异常和创伤、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治疗等方面颇具影响。

张明奎院长接着简要介绍说:“目前,我院的内镜服务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且已实现了EMR、ERCP、ESD等高水平镜下手术;实现了普通内镜零预约,无痛内镜3天快速预约。近几年来,消化内科的内镜下检查量几乎每年都超过15000例,水平位居同级别医院前列,尤其是内镜下消化道早癌内镜的发现率,达33.3%,诊断水平达国内一流医院。此外,我院还引进了第七代数字化直线加速器Versa HD、PET-CT、256排螺旋CT、3.0T核磁、新双源CT等国际先进设备,并建立了杂交手术室、大型动物实验室等研究型科室。”

张明奎表示,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医院长期致力于搭建教研平台,塑造良好氛围。医院设立了外科基地、内科基地、检验科基地、全科医生转岗基地,以及国家级冠心病介入和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其中外科基地通过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外科培训认证。与英国皇家外科学会及香港外科医学院合作,开展MRCS培训,同时还设立了“青苗”“领航”等助学基金和科研基金,用以襄助青年医师的成长。与此同时,医院还十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早在2007年,医院就承办了第15届亚洲心血管外科学会(ASCVS)年会,在当时,此次年会是亚洲心血管外科学会成立15年以来首次在中国大陆承办。当年,吴清玉教授还受邀在第87届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协会(AATS)会议上,作了三尖瓣下移畸形的专题学术报告;在当时,他也是第一位受邀的中国大陆地区心外科医生……

“很少被人了解的是,我院还是北京市设置绿色通道最齐全、最高效的医疗机构之一。”张明奎透露,截至目前,医院共设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创伤类疾病、中毒类疾病、综合类疾病、危重孕产妇、高危围产儿7条急诊绿色通道。”

在谈到发展定位时,张明奎表示,医院将继续充分发挥医院的专业优势,继续开拓创新,继续致力于建设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建立基于学生培养和临床医学发展价值体系的医院规划。同时,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成就,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建成学科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学附属医院,进而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附属医院目标迈进,为服务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