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学战略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2-12-01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我国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必须抓大事、谋长远”“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让我们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足迹,学战略、谋战略、用战略。

一、高瞻远瞩,形成战略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的前提,是作出科学的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的几句话,给我们以震撼和启迪——

(一)长江“病了”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大病要用大方,沉疴还需重剂。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短短10个字,醍醐灌顶,把发展思想跟不上形势的人浇醒。

(二)黄河“体弱”

“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忧心黄河之病,着眼黄河之治,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黄河,谋划了一盘大棋。

早在2014年3月,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专程前往东坝头乡张庄村考察。这里是焦裕禄同志当年防沙治沙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也是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弯。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近年来,我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在稳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中,体现着关切与指引——在三江源头、秦岭深处,反复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在甘肃,首次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对宁夏,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任务……

(三)京津冀的“外科手术”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京津冀,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高屋建瓴的战略判断:“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针对“大城市病”,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瘦身健体”。

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二、系统部署,实施战略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看问题、作决策善于从“战略”出发,由来已久。

1982年3月~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就带领大家谋划并作出决策,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正定县北边是广大农村,南边就是石家庄市,距石家庄市15公里,正处在城市和农村中间的过渡位置。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正定不能光打粮食,也不能只搞城市经济,而是应该走介于城市经济和一般农村经济之间的中间型经济发展之路。他把正定的经济模式定位为“半城郊型”经济,确定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经济发展思路。针对石家庄等大城市的需求,习近平同志还总结了二十字方针:“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谋划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他曾经分析说,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

在习近平总书记宏阔的视野中,城镇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始终是一同考虑的。“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

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这里蕴含着系统观念。做好战略决策,必然要求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并处理问题。

三、谋定而动,保持战略定力

“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习近平总书记的时间观,折射出他对中国发展的深邃思考。对时间的理解有多深刻,对目标的持守就有多坚定。

目光回溯,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这处被称为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一直备受关注。“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三地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对于一个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而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绝非易事。

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对于新时代东北振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对于中部地区崛起,习近平总书记“把脉开方”,指出要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

保持战略定力,离不开敏锐的洞察力。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作出决策之前,先深入了解所面临问题的本质,找出其规律,谋而后断;一旦作出决议,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便不再作主体更改。“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是不能做成事业的。

在福建工作期间,无论是建设平潭大桥、解决福清灌溉问题,还是治理长汀水土流失,都是在习近平同志任上启动、推进的,全面收到效果则是在他离开福建以后,得到实惠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掌舵“中国号”巨轮后,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大国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腾。今天喊这个口号,明天换那个口号。这不叫新思想,而叫不稳当。”

风雨不动安如山。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攻坚克难的风险与挑战,能否保持战略定力,是检验政治品格的试金石,也是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压舱石”。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从在地方工作,到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带领大家,以强大的战略定力笃定前行。

四、把握先机,赢得战略主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战略主动。

(一)创新上要更有“高度”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强调,“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8年11月,面对上海张江科学城的科技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要“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2020年8月,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2022年8月17日,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考察了企业自主创新情况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2022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时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二)协调上要更有“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个个引擎都加快转动起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势不可挡。”如今,一个个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拔节而上、积厚成势,单个增长极变多个动力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今天的中国乡村,不仅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乡村就业创业。今天的中国城镇,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资金、科技支撑,也不断满足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加快形成。

(三)绿色上要更有“靓度”

滚滚长江、浩浩黄河。习近平总书记的“江河战略”渗透着对绿色发展的深邃思考。短短几年,“捕鱼人”成为“护鱼人”了,“微笑天使”江豚“回家”了,烟囱林立的化工厂整治了,“灰头土脸”的砂码头消失了……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如今,黄河流域各地正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四)开放上要更有“深度”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我们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硬联通、软联通不断加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速构建;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部署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以江西等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引领带动内陆地区高标准对外开放,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持续增强;发挥区位优势,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五)民生上要更有“温度”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正定翻身”到“晋江奇迹”,从“八八战略”到“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从黄土地中走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铭刻心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时指出:“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锦州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我们注重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实施粮食安全战略、能源安全战略,把粮食和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针对“卡脖子”问题,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防范化解水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物安全等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把握先机,勇于实践,才能赢得战略主动。

五、千锤百炼,善于战略思维

贯穿于战略判断、战略决策、战略定力与战略主动背后的,是战略思维。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战略思维,并就战略思维、战略思维能力等进行系统阐述。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鲜明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

战略思维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磨炼成型。

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里,习近平同志认真研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学习、勤于思考,为其战略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村民建成了铁业社、缝纫社、磨坊、菜园等,打了一口甜水井,建成第一口沼气池……小村庄里有“大事业”,从梁家河的发展,也能感受到全局谋划的意味。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谋划“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制定出台“人才九条”,邀请专家组建农村研究所,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等等。一系列的发展动作,体现着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同志为厦门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宁德提出了搞“经济大合唱”的战略思维;在福州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在福州和厦门都提出了“大城市群”的概念。

立足局部、胸怀全局,立足当下、谋划长远,立足全面推进、体现重点突破,都是战略思维的生动呈现。

2000年,正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率先使用“生态文明”概念,组织编制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福建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建设试点省。“数字福建”于2000年10月列入福建省“十五”计划中,让福建驶入了数字经济的快车道。这一科学决策,成为“数字中国”的重要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2002年,习近平同志立足浙江省情和发展实践,提出“八八战略”,即“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重要举措”,成为指引浙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总纲领。今天,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仍在继续深入落实“八八战略”。

在浙江主政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开始考虑长三角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在2005年召开的第一次长三角峰会上,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并提出了一些重点方面的具体设想。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上海的战略定位,把上海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推动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成国家重大战略。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我们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踏上新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战略问题。202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着重强调战略问题。

形成战略判断,实施战略决策,保持战略定力,赢得战略主动,善于战略思维。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全卷二十一个专题的第一个专题,标题是“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掌握历史主动”?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足迹,我们能深刻地领会到,准确判断时与势,作出战略谋划部署,体现担当与斗争,勇于创新与创造,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才能掌握历史主动。

“战略”二字,重千钧。

(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2年第6期)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