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2023年澳门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亮点

来源:红刊杂志作者:时间:2022-11-29

2023年特区政府施政总体方向是:提振经济,促进多元,纾解民困,防控疫情,稳健发展。

2023年特区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逐步复苏,力争实现稳健增长,新兴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就业状况有所好转。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民生持续优化,社会保障和服务稳定推进,特区各项事业稳健发展,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亮点一:有效落实“爱国者治澳”原则

完善选举制度,开展修改《立法会选举制度》有关工作。切实加强公务人员爱国爱澳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结合《基本法》颁布30周年,举办一系列纪念及普法活动,促进社会各界全面准确认识“一国两制”方针。

亮点二:坚定不移维护国家安全

一是完善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全力推进修改《维护国家安全法》法案的细则性审议工作,有序推动配套立法修法工作。

二是落实维护国家安全执行机制,全力推进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实体化运作,全力支持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和国家安全技术顾问依法履职。

三是增强国家安全执法能力,优化情报和执法工作,加强对各领域安全动态和风险威胁的辨识及应对能力,积极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任何危害国家和本澳社会稳定的活动。

四是持续开展国家宪法、澳门基本法、维护国家安全法律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家国情怀和国安意识。

五是发展壮大爱国爱澳力量,弘扬爱国爱澳核心价值,充分发挥爱国爱澳社团的桥梁作用,广泛凝聚共建澳门的社会共识,巩固爱国爱澳社会政治基础。

亮点三:推行“1+4”产业适度多元发展策略

特区政府在促进经济复苏、提振整体经济的同时,坚持不懈地采取“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1”就是按照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目标要求,促进旅游休闲多元发展,做优做精做强综合旅游休闲业;“4”就是持续推动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会展商贸和文化体育等四大重点产业发展,逐步提升四大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强经济的发展动能和综合竞争力,着力构建符合澳门实际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争取未来非博彩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约六成的比重。

加快“一中心”建设,推动综合旅游休闲业提质发展。不断丰富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内涵,发展和培育具备丰富非博彩元素的综合旅游休闲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加强发展文化旅游。“凡事预则立”,目前要做好各项迎客安排,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综合旅游休闲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拓展高端旅游客源市场,开拓会展商务和奖励旅游。切实推动博彩业带动非博彩业发展,严格监督新博彩经营承批公司履行合同承诺,着力发展非博彩项目,增加非博彩元素,加强开拓国际旅客市场。有效监管和持续推动负责任博彩,确保博彩业依法健康有序发展。

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强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契机,致力发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的肿瘤治疗、医学美容及其他专科治疗服务。为此,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行业监管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化妆品、医药产品监管制度。引进和培育重点大健康企业,集聚专业人才。继续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中药检测中心的建设。有效实施《中药药事活动及中成药注册法》,协助企业在澳门开展中成药注册,并争取经澳门注册的中成药产品在深合区生产和有序进入内地及国际市场。制定出台“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澳门设计”标志的申请流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平台作用,持续运用“以医带药”模式,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发展现代金融业。利用澳门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以债券市场、财富管理、融资租赁、人民币清算、私募基金和绿色金融为发展重点,完善投融资生态圈,提升现代金融服务水平,建设联通世界、服务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对外金融服务平台,特别是中葡金融服务平台。推进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建设。持续优化债券市场软硬基建,开展与国际中央证券托管机构(ICSD)的对接工作,适时推出与债务证券相关的产品及增值服务,扩大国际投资者规模,尽快出台鼓励来澳发债的补助政策。加快《证券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完善私募基金相关法规,推动私募基金业务发展。强化金融基建,推出第二阶段快速支付系统,力争完成构建金融基建数据中心。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澳门(分)中心与国家技术转移(澳门)示范机构建设。推动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体系,主动承担国家科技战略任务。利用“一国两制”及中葡平台等优势,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助力提升中国与葡语国家科技合作水平,积极建设“中葡科技中心”,吸引葡语国家科创项目落户澳门、深合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完善科技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组织澳门和深合区的基金、科企及高等院校等共建产学研联盟,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逐步培育高新科技企业,吸引境内外高科技企业、人才落户澳门。落实推行科技企业认证制度和支援措施,向科技企业提供更多支援配套措施。

促进会展商贸发展。持续促进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培育“产业 +会展”新业态,以有利于培育本澳四大产业和大湾区重点产业的会展活动为着力点,联动多方机构引进国际性、区域性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专业会展活动。借助品牌会展活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发挥会展业促进贸易和招商引资功能,延伸会展产业链。支持更多大型国际展会落户澳门。推广商务休闲旅游,在会展活动期间有针对性地增添更多休闲旅游的体验活动,延长商务游客在澳的逗留时间,带动更多商贸合作和旅客消费。

推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效落实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计划,积极支持文创企业发展,促进文创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和销售,推动影视产业、影视服务业及周边行业协同发展。提升旅客对澳门世遗名城的体验感,善用郑家大屋、岗顶剧院、海事工房等历史建筑空间,引入体现本地特色的常驻品牌演出项目。充分发挥“体育 +”的作用,借助举办第七十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及筹备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契机,将更多旅游和文化元素融入各项活动,打造具吸引力的体育盛事品牌。督促博企落实非博彩项目承诺,举办各类国际级文化体育盛事活动。

亮点四:推出新的人才引进制度

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人才是关键。特区政府将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一方面加快培养本地人才,积极推动本澳在外人才回流。鼓励设置配合产业发展的高教课程,推动高等院校持续与外地优秀院校开展联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产业多元发展所需人才。引入适应市场发展的专业资格考试,将职业技能课程及证照考试列入“持续进修发展计划”集中资助范围。另一方面以开放和务实的态度,广纳贤才,着力引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落实《人才引进法律制度》,推出“人才引进计划电子申请平台”,尽快完善《人才需求清单》和《紧缺人才目录》,积极而规范有序引进人才。

亮点五:全面落实五阶梯房屋政策

民生无小事,政为民所兴。改善民生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特区政府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响应居民诉求,积极解决就业、住屋、医疗、民生服务及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将纾解民困、排解民忧工作落实到位。

维持公共房屋投资力度,有序落实五阶梯房屋政策,协助不同阶层的居民置业安居。推进慕拉士及A区社屋项目建造工程。有序执行社屋恒常性申请家团的审查和分配工作。推进A区地段的经济房屋工程,于2023年开展新一期经济房屋申请。2023年上半年完成伟龙马路地段夹心房屋落实方案研究及相关法律制度,确立相应的建造和准入制度、相关单位的使用和出售条件。完成黑沙环新填海区P地段的长者公寓项目建设。规划和提取适当的土地,作为私人楼宇用地进行公开招标。

亮点六:加快建设宜居智慧城市

回归以来,澳门特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新型基建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仍无法匹配社会民生发展需求,某些方面尚落后于周边一些地区。2023年,特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基建工程投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宜居水平。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着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科技化的管理。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完善新型基建。扩展免费WiFi服务覆盖范围。推动新建楼宇全面光纤入户。继续推动更换智能电表、水表和天然气表等工作。构建车辆聚集提示系统,提升实时交通管理能力。持续优化“澳门出行”APP,完善各类公共交通系统和乘车信息。推动跨部门地理数据共享,逐步建设空间数据建置、发布,以及共享的服务体系。

建设宜居的绿色澳门。积极配合国家“双碳”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落实电动车推广计划,在控制车辆增长的前提下,提高电动车辆的普及率。要求巴士公司淘汰“欧四”环保标准的公共巴士,提高公共巴士使用新能源车辆比例至约70%。进一步落实“限塑”,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刀、叉、汤匙将于2023年禁止进口。推进澳门垃圾焚化中心扩建、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人工岛污水处理厂,以及路环污水处理厂升级等工程。开展建设生态岛的论证。整治内港沿岸污染。推进有机资源回收中心,以及“中水回用”的各项计划和工程建设。

增加和优化市政休闲设施。推进澳门半岛南岸海滨绿廊第二期工程的建设,建设黑沙青少年活动体验营,完成原狗场及莲峰体育中心地段改建为市民运动公园的方案编制工作。持续优化社区休憩空间、儿童游乐设施,向市民提供多元化的休闲空间。

亮点七:提升特区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

特区政府将在过往工作基础上,以打造便民便商的公共服务环境为重点,继续推进公共行政改革,坚持依法施政,不断提升全面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

明晰权责,优化职能配置。继续推进公共部门领导主管纪律制度的检讨工作,从实体及程序层面引入新机制,完善问责。对政府构架中项目组的职能进行检视及作出必要的重组,继续优化部门的内部分工及职能配置。

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开展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在“一户通”2.0版本的基础上,打造“一件事”的集成化服务。分阶段扩建云计算中心,逐步提升数据开发利用水平。2023年第四季发布新一代澳门居民身份证。优化登记公证流程,加强数据互联互通,推动汽车登记、民事登记和物业商业登记的电子化。

提升部门内部管理效率。重新构建统一的公务人员人事管理系统,集中整合政府人力资源数据,有效支持部门职能构架配置及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完善公务员横向流动机制,在控制公务人员总额的前提下,优化整体人力资源配置。加强跨部门合作,推动政府机构之间协同高效运行。

着力打造高效为民的公务人员队伍。有序推进公务人员开考,2023年3月及10月分别进行高中和学士学历程度的综合能力评价开考。完善公职人员培训。检讨达标式培训课程框架,完善公务人员领导力培训班课程设置,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考察培训。举办澳珠琴三地公务人员交流研讨班,探索建立委派公务员前往大湾区及内地其他地方实习的制度。不断强化公务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为民服务意识、沟通协作意识、廉洁奉公意识,以及开拓创新意识。

有效落实“爱国者治澳“原则。完善选举制度,开展修改《立法会选举制度》有关工作。切实加强公务人员爱国爱澳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结合《基本法》颁布30周年,举办一系列纪念及普法活动,促进社会各界全面准确认识“一国两制”方针。

统筹推进各项立法工作。积极落实年度立法规划项目,优先处理民生和经济领域立法修法工作,为推动经济复苏、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法律支撑。积极推动完善公共资产监管的法律制度建设,确保公帑合理运用。

积极推进区际及国际法律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融合发展,建设和完善仲裁、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按照《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探索两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推进深合区法制建设。推进与葡萄牙、巴西、菲律宾及越南商签刑事司法互助协定的工作。

尊重和维护司法独立,积极支持司法机关的软硬件建设。廉政公署依法开展反贪、行政申诉、廉洁教育等范畴工作,坚决防范和严惩贪污腐败;审计署有序推进协作机制建设、审计项目管理、审计组织方式创新、审计数据运用等方面工作,不断提升审计水平和成效。

亮点八:深化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2023年是深化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实现第一阶段目标的关键一年。特区政府将同广东省一道,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变、行政区划不变、司法体系不变的前提下,围绕“四新”战略定位和“四新”重点任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升合作水平,善用“两制”优势,不断健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有效落实深合区建设总体方案,深入推进深合区与澳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现主要产业加快发展,民生融合深度推进,持续提升澳琴一体化发展水平,为澳门居民创业、就业和生活提供新的广阔空间。

特区政府将与粤方紧密合作,加快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动深合区综合性立法工作,持续与国家相关部委进行沟通,推动“分线管理”配套监管办法及税收政策尽快落地实施,推动深合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等重大配套措施尽快出台实施,探索建立国际互联网跨境数据管理体系,促进要素资源高效便捷流动。加快制定深合区开发投资公司组建方案。推动出台实施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在市场监管、商事登记、知识产权、跨境执业、商事纠纷解决等民商事领域率先构建与澳门深度融通的法律规则体系和机制,为深合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聚焦产业,精准发力。以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为主线,科学研判和选准深合区产业的细分领域,加快出台一批高品质、精准化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澳门自由港和联通国际通达世界的特殊优势,以及深合区的空间和人才优势,推动澳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研究降低深合区企业营运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企业“引进来”提供枢纽平台,形成“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

促进现代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财富管理、绿色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上市挂牌等金融产业政策出台,全力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落实深合区资金电子围网系统建设方案,建设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在风险可控原则下探索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推动两地资金便利流通。促进绿色金融资产跨境转让,进一步打通与澳门资金对接渠道。鼓励优质企业赴澳门设立融资租赁公司,联动开展跨境业务。支持澳门资本联合粤方共同争取银行理财子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牌照在深合区落地。参照跨境金融合作机制,探索共同组建深合区金融监管委员会的方式,建立健全金融创新监管工具试点协调沟通机制。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半导体芯片制造项目落地。开展元宇宙产业招商工作,加快产业布局和企业集聚。稳步推进横琴先进智慧计算平台永久基地建设,推动计算平台作为大科学装置立项。与深合区合作推动澳门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支持澳门科研项目在深合区开展联合研发及成果转化。

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整合粤澳中医药优势,加大力度推进两地中医药产业合作。优化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模式,加快落地一批医疗健康项目,重点发展中药经典名方制药、中医药检测认证、转化中试、生产制造等业态。有序推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建设。

做强文旅会展商贸产业。推动澳琴文创、会展、消费、大健康等产业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澳琴旅游形象IP。加快建设澳门文旅会展产业的延伸区、拓展区。举办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世界湾区论坛。

营造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澳门新街坊”项目建成,做好住宅单位配售方案,同步建设配套民生设施。加快推进各项澳门标准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制度落地横琴。持续深化澳琴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民生领域的交流合作。协助澳门居民在深合区就业。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澳门青年到深合区创新创业就业,适时为澳门青年推出各项高新技术产业的专项实习计划。便利澳门医疗人员在深合区跨境执业,争取在澳门合法使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深合区使用的政策。

深化区域合作。贯彻落实《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工作安排》及各项专项规划,积极配合参与各项政策规划制定工作。推进粤澳合作,落实与深圳市和佛山市的合作专班任务。研究与海南省、重庆市建立合作专班机制。积极参与泛珠合作,鼓励泛珠省区地方政府及具有资质企业通过澳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加强与泛珠省区在旅游会展、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中医药产业等领域合作。有序落实京澳、沪澳、川澳重点领域合作,参与支持江西省乡村振兴工作。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务实推进“一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推进与葡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在经贸、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与已签约的友好城市建立更紧密的联络机制,务实推进各领域的合作。

 

来源:红刊杂志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