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稿件作者:时间:2022-11-21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中,围绕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和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为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科技创新更好服务经济发展的短板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从2012年的52.2%提升至2021年的超过60%,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也大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我国科技发展成绩的同时,多次强调要下大力气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难点问题以及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只有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才能更好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中的积极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只有做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增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是有效促进科技更好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路径。在组织方式上,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在技术路径上,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推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实施策略上,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
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力量,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关系重要论述为指引,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为科技创新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在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是经济和科技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龙头企业要主动牵头,形成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中小微企业要发挥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企业家是关键,要结合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学家要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联合企业家共同研发适用于产业化的新技术,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把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有效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重塑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
三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同经济融合发展新活力。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为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科技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是完善科研事业单位评价制度,探索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方面,重点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向用人主体授权,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是聚焦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财税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是优化财政科技投入,优先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同时,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科技创新活动。
四是着力扩大开放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我国经济体量到了现在这个块头,科技创新完全依赖国外是不可持续的,但关起门来搞研发也是不行的。要坚持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打造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平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高规则制定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在开放合作中,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挑战,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
五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为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提供重要保障。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强化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务的统筹协调,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抓紧突破国际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科学技术体系以及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确保种业、能源、产业链、网络等领域安全。同时,加快推进前沿科技领域的立法工作,推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纳入法治化规范发展轨道,有效防范发展中的安全风险。
(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2年第5期,本报转载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