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消费市场在波动中恢复 政策“组合拳”稳当下利未来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2-11-14

□本报记者 付朝欢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320,305亿元,同比增长0.7%,上半年为同比下降0.7%。分季度来看,三季度增长3.5%,二季度下降4.6%,一季度增长3.3%。

如何全面客观看待国内消费复苏形势?群众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习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下一步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如何发力?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综合整理他们的观点,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观察当前国内消费形势。

解码数据:波动中恢复,消费升级趋势没有改变

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哪里?“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0%。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如果将这一贡献率和去年同期相比,就会发现,消费的作用有所下降——2021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4.8%。”

相应的,三大需求中,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今年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6.7%,去年同期为15.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0%,去年同期为19.5%。

多位受访专家都表示,今年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消费市场在波动中恢复。三季度消费转正,但幅度较弱。消费复苏乏力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房地产市场疲弱的影响。疫情抑制居民收入增长、线下接触性消费,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家装、家电等消费。

今年以来,社零总额增速基本是随着疫情形势而波动。“年初消费市场保持较快增长,3月份社零总额增速开始下降,4月份大幅下降至-11.1%的低点,5月份增速为-6.7%,6月份后恢复正增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所长郭春丽说,1~8月份,社零总额同比增长还是0.5%,1~9月份,已经同比增长0.7%。“消费恢复的势头还是比较好的。”

“4月份以后,消费的增速没有再继续向下探底,说明现在消费复苏增长的韧性是在增强的。这是我们在观察前三季度消费数据时应该充分肯定的一个积极方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蕴谈道,在线健康医疗服务、在线文娱、在线旅游等新型消费迅速发展,成为消费恢复性增长的新空间。

王蕴坦言,从最近一年的情况来看,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总额的比重已经基本稳定在1/4左右。“未来线上消费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因为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各有各的特点,有些领域是没有办法替代的。”

“消费升级趋势是我国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最大驱动力,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品质型消费升级。”王蕴认为,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消费升级大的趋势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改变。另外,在王蕴看来,消费不仅是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前三季度,消费的安全保障方面总体做得比较好。

城市排名:重庆消费总额赶超北京,仅次于上海

随着全国31个省(区、市)公布经济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消费总额“十强”城市榜单“出炉”,分别是:上海、重庆、北京、广州、深圳、苏州、成都、南京、杭州、武汉。

值得关注的是,排名前四的城市,都是经国务院批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城市。从排名变化来看,重庆消费总额超过北京,处于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走出了一个“V形”反弹。疫情之后,上海通过“五五购物节”“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等一揽子消费刺激政策,使消费市场呈稳定复苏回暖态势。

根据拼多多平台提供的数据,今年三季度,上海用户的消费需求持续恢复,3C、家电、美妆、日化、户外等商品销量一度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尤其在7月,平台空调、冰箱、冷气扇等大宗商品上海地区的订单量环比增幅接近60%。

从消费总额增速来看,上海、北京都是负增长,分别下降10.7%、4.5%。前四名中,重庆、广州分别增长1.5%、3.1%。

先看“超越者”重庆。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多次发布促消费相关政策,积极调整消费结构,充分挖掘新型消费潜力,实现社零总额10,456亿元。城市即人,一个城市的消费综合实力与常住人口数量成正相关。2021年,重庆的常住人口3212.43万人。身为重庆人的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分析认为,重庆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主城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较大。在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的过程中,消费会快速提升。加上重庆的消费文化较为浓厚,已连续3年荣登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榜首,由此消费增速也较快。

再看广州。今年前三季度,广州实现社零总额7735亿元。广州与重庆的差距,很大原因在于重庆常住人口差不多是广州的两倍。从前三季度的GDP数据来看,广州为20,735亿元,重庆为20,835亿元。考虑到近日广州市正面临抗疫三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也向记者表达了对广州四季度消费数据乃至GDP数据下滑的担忧。

国际比对:促消费政策关键是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发钱还是发消费券?哪个更能刺激消费需求?疫情发生以来,争议始终存在于业界和学界中。事实上,这也表现为促消费政策选择的国别差异。为了弥补居民在疫情期间的福利损失以及促进消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采用了直接向居民派发现金补贴的做法。

学术界主流的观点认为,促消费政策手段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中国人的消费习惯跟外国人有很大不同,预防性储蓄的意识比较强。如果直接发现金的话,可能较大比例就被储蓄起来,难以进入消费渠道。”王蕴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也表示,发达国家的做法对我们并不合适。

但在高凌云看来,我国促消费政策不止于发放消费券,而是围绕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链条、各环节,统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消费发展需求,打的是一套“组合拳”。

高凌云表示,从效果来看,发达国家消费市场增速逐季下降。如美国,今年前三季度,个人消费支出同比增长分别为4.8%、2.4%、2.0%。“当前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普遍较高,美国9月CPI为8.2%,而其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只增长了3.2%。因此,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的。”

反观我国消费市场,总体是稳定的。高凌云分析说,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0元,比去年同期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2%,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收入好转,传导至预期改善,再带动消费回升。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董礼华表示,下阶段,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推进,一系列支持市场主体、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的促消费相关政策落地显效,消费市场将继续稳定恢复。

王蕴从“中国消费对世界消费贡献”的角度给出一个“注脚”:“疫情以来,中国消费在世界总消费盘子中的比重是在提高的,2021年达到约14%,较2019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这跟我们经济增长的情况是一致的。”

消费心理:后疫情时代消费预期改善的传导逻辑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及蜜蜂寓言并将其发展为“节俭悖论”——“勤俭节约对于个人家庭来说是美德,然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节约意味着减少支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和就业率的增加”。

在“后疫情时代”,“节俭悖论”对促消费的政策研判有何启示?

“疫情发生以来,居民的储蓄倾向明显增强,就业不稳定的人开始通过储蓄的方式来应对疫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郭春丽说,实质上是人们就业、收入预期转弱。“但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现在居民存款增加,很大一部分是预防性储蓄。随着经济向常态化回归,居民就业和收入好转,一部分被抑制的消费是可以释放出来的。”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表示,2022年底,积压的旅游、娱乐需求,有望因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而加速释放。汽车消费有望继续成为支撑消费恢复的重要因素。预计今年四季度消费同比增长5.5%左右,全年增长2.2%左右。

“四季度的节日比较多,节日消费和‘双11’‘双12’大促,也可以拉动消费。”郭春丽补充说。

消费和投资共同构成了内需,但通过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来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居民消费是全然不同的逻辑。“扩大有效投资更有抓手,政府可以利用预算内资金、发行一般债和专项债来引导投资,政府投资还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民间投资。”郭春丽解读说。

消费并不是冰冷的数据,是一个个微观主体在权衡消费欲望和支付能力后的综合决策,中间还掺杂着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过去年轻人群体更多是随用随买,现在他们‘囤货式消费’的特征越发明显。”王蕴向记者分享了她的观察,“前段时间抢购冰箱、冰柜的,很多都是‘80后’‘90后’‘00后’,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频次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谈及促消费的政策建议,郭春丽表示,一是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等,拓展消费新空间,接续消费增长动力;二是合理引导、支持居民的刚性消费和改善性消费;三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多渠道增加居民的收入,稳定人们的消费预期。

王蕴则建议,加大对低收入群体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个体户、商户,主要是旅游、零售商贸、文化娱乐等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她表示,在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方面,现在还是需要下大力气,要在精准防控的前提下,尽量去恢复、维持一个正常的消费状态。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