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网作者:安庭时间:2022-1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型企业及其企业家精神,将在促进精神财富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征程上大有可为。
对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给予了浓墨重彩的关注与指导。例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其中,以优秀作品、健全体系为具体举措和步骤,以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带动并影响全产业链条,带动各项事业、各项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文化型企业及企业家的新使命、新担当,并将不断诞生新成就、新意义。站在宏观经济角度来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我国企业数量快速增长。通过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举措,为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认知和践行“以文化人”的责任担当、“先义后利”的优秀传统、“家国同构”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的执业信念、“以人为本”的经管思想、“贵群尚合”的合作精神、“勤俭敬业”的工作态度,才能贯彻文化型企业与企业家的理想信念,实现本企业、本行业、本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以此促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的全面达成。
文化产业具有极强的精神属性,既能传承文脉,又能鼓舞和激励当代人。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不缺文化资源,缺少的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便需要一批有文化情怀和文化担当的企业家,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转化,完成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现代化的飞跃。要做强文化产业的实体经济,就要不断推出打动受众的产品和服务,由粗放走向精细,由追求数量走向追求品质。同时,要让文化要素充分渗透到各行各业,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产业的文化化”,用奇思妙想的创意和精益求精的打磨,做到“大美无言”“润物无声”,力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文化的质地,每一个产业都有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无论是《上甘岭》《辅德里》《红高粱家族》等原创作品,还是组织实施巡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姐》《努力餐》等一系列作品,都是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的、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些优秀作品与党的文化事业相向而行,表达着万众瞩目下艺术工作者的积极实践与时代贡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这些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越是面临挑战,便越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推动各行各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画出更大更美的同心圆。
(作者系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