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与智库

当前位置:首页 >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网作者:朱宏任时间:2022-11-08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我就如何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方向,认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等问题分享一些个人思考。

在我看来,建议从六个方面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一,全力推动产业的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是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和动能,要不断通过创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加新动能。第二,打造韧性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第三,通过数字化转型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手段。第四,使绿色制造成为新的路径和发展方向。第五,以服务型制造拓展服务贸易发展新领域。第六,加快现代产业体系人才队伍建设。

就发展较快的领域来说,产业发展机遇可以关注产业发展的三个方向。一是数字化,包括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领域。二是绿色化,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领域。三是生物领域。在这三个方向所代表的领域里,有一些是新的技术引领,有一些是传统产业的转型改造。

就制造业而言,中国拥有广大市场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国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在中低端有绝对的优势。另外,在产业链的“一条龙”里,大企业不一定非要成为“龙头”,应更多发挥“龙心”作用。龙头可由第三方组织来承担,这样效率会更高,这些第三方组织可以包括协会、智库、产业联盟等。当前大量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断点的生力军,这些中小企业在相对较窄的领域持续投入,极有可能取得技术突破,他们发挥的力量和作用不容小觑。这也应该是中央强调要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一个原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们既要看到影响发展的风险挑战,更要看到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制造业发展具有诸多有利因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政策、在持续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完整工业体系、覆盖生产链条中除部分高端领域外的全产业要素、与巨大国内国际市场相匹配的消费品生产能力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条件所在,是制造业发展长期向好的优势所在,也是企业和企业家不惧各种风险挑战、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在新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厘清认识定位,抓住关键环节,务求全面推进。

第一,努力把握着眼未来的制造业发展趋势

新一轮科技发展正在孕育重大的革命性突破,制造业企业正面对一个难能可贵、不容错过的时间窗口。数字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依靠新兴科技手段的运用,实现了创新的加速与学科的融合,进而带动了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科技领域的重大进展。制造业企业绝不能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要紧盯新科技革命可能带来的冲击甚至是颠覆性影响,尤其要关注三大趋势。

一是可能率先突破的技术创新。“智能、低碳、健康”是各国制造业企业集中关注的创新方向,特别是对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能源、氢能、低成本核能,新生物技术、疫苗研发、精准医疗等前沿技术集群的部署。二是可能影响全局的管理创新。数字化推动专注生产环节的传统企业和各类型的新业态企业,形成从研发、生产、物流到服务的全新管理模式,进而引发企业的组织变革和生态重构。三是可能普遍应用的融合创新。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拓展并孵化大量新的细分产业和应用领域。

第二,努力构建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企业生态

制造业大企业是行业龙头,也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象征。大型工业企业资产从2012年的38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0.4万亿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21.4万亿元、23.4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7.7万亿元、47.1万亿元。

国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号召,制造业大企业应积极响应和行动。要以制造业各领域的骨干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具有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的制造业体系,使装备先进、配套完善、组织协作能力强的产业优势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培育发展优质制造业企业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保护和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与活力,显著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着力培育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制造业企业生态。

第三,努力夯筑专精特新的制造业坚实基础

专精特新是近年来工业领域优秀中小企业集中体现的特点和制造业中小企业努力的方向。截至2021年年末,全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800万家,比2012年年末增长2.7倍。其中,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逾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十年前分别增长了23.5%、38.7%、37.1%。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育形成5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8997家“小巨人”企业和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六成深耕制造业基础领域,超八成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配套专家”。

制造业中小企业形成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各方面的实践表明,在制造业领域,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为主要特点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具有比其他中小企业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需要全力帮扶,促进发展。

“十四五”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迎来发展的高潮期,为制造业夯实发展基础注入新动能。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关心帮助,形成并不断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争取到2025年,培育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以上“小巨人”企业、一千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同时,发挥制造业“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制造业强链补链。支持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化服务机构组成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也将进一步健全,促进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作者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