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改革

改革风劲催潮涌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观察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2-08-12

□本报记者张洽棠袁雪飞

2019年8月2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南京片区、苏州片区、连云港片区。获批三年来,江苏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突出可复制可推广,持续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强化系统集成、联动发展,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发展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改革风劲催潮涌。在这片“试验田”里,创新的种子已然“开花”。

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南京自贸片区获批以来,始终聚焦制度创新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双区叠加”特色优势,不断深化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制度创新走在三大片区前列。截至目前,已累计形成150余项体现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31项全省复制推广,33项全市复制推广。

“‘生态眼’助力长江大保护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创新生物医药集中监管与公共服务模式’‘打造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入选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自贸区综合协调局局长许国平介绍,在制度创新推动下,南京片区创新“策源地”功能不断增强,开放合作水平和对外影响能级得到进一步提升。

获批以来,苏州自贸片区充分发挥中新合作的独特优势,全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截至目前,苏州片区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60余项。其中,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31项在全省示范借鉴,并出台改革创新配套政策80余项。

三年来,连云港片区共形成1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80%具有省级首创性,3项上报商务部,26项全省复制推广,3项入选全省“十佳制度创新成果”,“创新多式联运协同监管服务体系”入选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首批制度创新案例。

自此,国务院批复的江苏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13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实施110项,占比超过97%;全国复制推广的278项自贸试验区经验案例江苏落地实施率超过95%。累计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96项。其中,81项为全国、全省首创。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项在国家部委完成备案,88项在省内复制推广。

江苏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引擎,紧扣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积蓄起愈发强劲的内生动力。

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营商环境既是重要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也是影响经济增长、创新创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获批三年来,连云港自贸片区积极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相继推出了自贸试验区‘新政28条’‘1+8’产业发展政策、联动创新协同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启动,12个行业实现‘一证准入’。在全国率先通过‘政府增信、专业代办、远程认证’,实现新增注册企业银行开户异地办理、不见面审批。截至目前,连云港自贸片区企业数近15,000家,较获批前增加12倍。”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连云港自贸片区管委会执行委员张磊向记者表示。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三大自贸片区齐头并进、各有千秋。南京自贸片区积极对上争取赋权,承接229项省级管理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惠及企业两万余家。在超市、餐馆等22个行业推行“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审批时间缩减70%以上。在全国率先开展区域评估集成改革,实现8个区域评估改革事项集成,累计形成近200个应用案例。推广建设项目“信用+承诺”审批、数字化联合图审、分阶段报建模式,实现全省投资规模最大的PPP产业类项目“拿地即开工”。

苏州自贸片区设立全国首个地方国际商事法庭、首家自贸区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站,强化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迭代升级营商环境创新行动计划,首创政务服务“融驿站”模式,推出免证园区、国际经贸规则计算器等一批创新举措。持续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布全国首个电子劳动合同标准,在全国首创“审管执信”闭环管理模式,实现审批监管全流程闭环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连云港自贸片区在突出片区特色和发展定位以及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方面成绩亮眼。三年来,连云港自贸片区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连云港港口成为我国铁路给予全面数据交换、哈萨克斯坦铁路允许实时查询的唯一港口。2021年中哈物流基地进出场集装箱量增长12.2%,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无水港换装量占全国进出境中欧班列换装量1/5;国际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11.7%。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专用铁路开通运营。2022年1月~6月,累计完成物流量2993万吨,同比增长35.7%;完成集装箱量37,723标箱。“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项目运营,连云港至里海7000公里的消费商品供应链通道正式启动。中哈实业家委员会(江苏省)地方联络办公室获批成立。

生物医药产业持续领跑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是江苏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重点推动的“重头戏”。

在苏州自贸片区,生物医药被称为“一号产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成长态势。目前,片区内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2000家,包括自主品牌企业1800多家、外资企业200多家,2021年实现产值1177亿元,继续保持超过20%的增幅。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以及产业、人才、技术3个专项竞争力,在全国215家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均跃居首位。

苏州工业园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苏州片区推出全国首创的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研易达”),允许医疗器械研发机构、生产企业通过备案进口研发测试用的未注册医疗器械或零部件(非诊断试剂),保障了生物医药企业研发项目顺利开展,激发了企业科研创新的积极性。“研易达”还被国务院评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三年来,南京自贸片区生物医药产值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拥有独角兽企业2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5家,瞪羚企业13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家;在研I类创新药143个、50个进入临床阶段,10个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评审通道,占全市83%。北恒生物全国首个通用型CAR-T细胞注射液、先声药业抗新冠口服药物等多个省内国内首款创新药(械)进入临床转化关键阶段。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创新,已累计形成14项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和公共服务平台入选2020年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连云港自贸片区“中华药港”一期25万平方米公共研发孵化平台建成投用,二期27.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即将建成,核心区已集聚项目30个。2021年,连云港自贸片区实现医药产值780.2亿元,累计获批国家I类新药17个,占全国、江苏比重分别为17.7%、68%,居全国市级首位。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