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美丽中轴”擘画千年运河时代蓝图

江苏省串珠成链推进大运河示范段建设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2-08-05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实习记者 陈鹰

“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对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不仅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而且拥有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高位统筹、规划引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实现“省域”全覆盖。扬州三湾、常州青果巷、无锡清名桥、惠山古镇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建设重点推进,为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经验。

高质量规划联动推进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十四五”时期工作思路和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大运河江苏段将打造成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与景观相得益彰的江苏“美丽中轴”。翻开江苏省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提炼升华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等跃然纸上。

据了解,江苏正串珠成链推进示范段建设。江苏省发展改革委遵循《决定》明确的“高品位文化长廊、高颜值生态长廊、高水平旅游长廊”目标定位,按照“河为线、点(项目)为珠、串珠成链”的思路,建立“轴、路、道、廊、点”线性串联和综合网络体系,形成“舟楫相望、路通岸绿、设施配套、标识统一、串珠成线、特色鲜明”的高颜值运河特色文化段落、高品位优质生态段落、高水平精品旅游段落,发挥示范段的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同文化遗产保护、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工作中,江苏始终坚持部门联动、统筹推进,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据了解,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推动江苏省有关部门编制6个省级专项规划(涉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生态长廊建设、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现代绿色航运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指导沿线11个设区市制定出台相应规划,初步形成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11”规划体系,以高质量规划引领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建设。

“国字号”工程亮点纷呈

2021年6月16日,坐落于扬州三湾古运河畔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这座全面反映大运河历史概况、现今状态和运河美好生活的博物馆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一年内就吸引了近120万人次参观,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工程。

如何才能让大运河文化泽被当代、启迪未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近年来,江苏站在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凝心聚力打造“国字号”工程,紧锣密鼓推进项目实施,向世人展示着大运河江苏段的深厚底蕴和风貌特色。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部署,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认真组织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积极申请并获中央预算内投资3亿元重点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建设,牵头承办国家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等活动,70余个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资需求得到有效对接。会同省有关部门和沿线各设区市,系统梳理、摸排“十四五”时期169项重点项目储备库,并有序排定、实施年度重点项目,以打造传世之作的态度,扎实谋划标志性工程,精心组织推动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苏州运河“十景”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有力提升了大运河江苏段的显示度、美誉度。

在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发展委员会委员黄杰看来,“大运河文化的精髓首先体现在交流融通”。以“运河为媒”,江苏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大运河体育系列赛事、大运河电影展等重大活动;组建省级重点高端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组织系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学术研讨会;创作推出大型史诗歌剧《运之河》、交响合唱《大运河》、百米美术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等文艺精品,推动运河文化交流互鉴、融入百姓生活,为推动各国运河城市深化人文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文旅产业拓展新空间

在璀璨的灯火下,瘦西湖景区美轮美奂,人们来到“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现场,或徜徉湖畔亭台、或乘花船游览,感受着“瘦西湖奇妙夜”。作为国内首创的唐诗主题全景沉浸式夜游项目,自去年7月正式营业以来,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作为大运河的生长“原点”,江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便利的交通体系、欣欣向荣的现代产业发展态势。以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江苏积极打造“美丽中轴”,不断为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拥抱数字文旅新蓝海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

——在政策保障方面,2020年发布的《决定》明确,江苏省将鼓励和支持沿线地区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水平,加快发展智慧广电、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今年2月,江苏印发《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进一步指导推进沿大运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在资金保障方面,推动设立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发行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举办大运河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在传承弘扬方面,今年6月,依托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建设成果正式发布,实现了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产业等资源线上整合。为积极宣传大运河“流动的文化”,拓展大运河知名度和影响力,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成功推动“行走大运河——走进身边的世界文化遗产”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成为全国性体育旅游特色品牌。

正如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怀玉所说,“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的接续繁荣。”为推动运河文化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江苏各地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淮安全面启动了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推动板闸遗址公园、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清口枢纽核心展示园3个项目入选江苏省“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苏州域内的大运河串联起9个古典园林、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个遗产点段,苏州推出“运河十景”项目,为推动文化产业倍增和做强江南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下一步,江苏将聚焦规划落实、项目落地,把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抓紧抓实。统筹加强区域协同,将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体统筹,加强与美丽江苏建设、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重要规划有效衔接,进一步深化研究论证,统筹推进江海河湖协调融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新格局。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