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周 宏、黄 斌时间:2022-06-27
周 宏 黄 斌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以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走在前列为目标,通过擦亮“绿”的底色、孕育“绿”的产业、挖掘“绿”的价值、构建“绿”的机制,探索了一条具有“吉安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先后荣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首批全国生态旅游胜地、新时代·中国绿水青山最佳旅游名城、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无废城市等“国字号”荣誉称号,井冈山、安福县分别入选国家和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0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10个“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之一。
擦亮“绿”的底色,厚植“两山”转化的基础优势
筑牢生态管控红线。全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颁布实施全域水质保护(全国首部)及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烟花爆竹燃放管理等地方性生态保护条例,完成吉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吉泰走廊区域生态保护、中心城区绿线、绿道、养殖水域滩涂等一批生态空间管控专项规划编制,赣江中游(峡江、吉水段)“多规合一”改革推动实现了规划管控“一张图”。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明显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成为全省首个突破90%的设区市。2021年,全市PM2.5年均值27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3.6%;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1%,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
狠抓生态环境修复。念好“建、造、管”三字经,围绕构建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分别提升至67.7%和45.7%。出台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意见,累计完成矿山恢复治理和裸露山体生态修复487公顷。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中科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开展10余项生态环保领域重点研究课题,牵头组建江西省红壤农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院千烟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
孕育“绿”的产业,畅通“两山”转化的双向通道
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加快六大富民产业发展,全市种植面积39.78万亩,总面积突破600万亩,全市蜜柚种植总面积达38.4万亩。加快发展“林下经济”“高山经济”“稻渔经济”等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稻渔(虾)面积11.01万亩,已建成44个规模生态养殖小区,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52%。
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全覆盖,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5年分别累计下降15.2%、21%、39%,其中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保持全省最低。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均迈入千亿产业,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2%和30%,占比均列全省第一,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生态旅游亮点纷呈。深入实施“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战略,打通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通道,将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旅游、运动休闲、养生保健、农家乐、民宿等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出了20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8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累计开通旅游集聚区旅游专线28条,圆满举办了2021年中国红博会、2022年全省旅发大会。2021年全市生态旅游接待游客4906万人次,同比增长12.2%;生态旅游收入达466亿元,同比增长18.9%,“红色摇篮,山水吉安”旅游品牌进一步唱响。
生态品牌价值凸显。吉安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对全市品牌强农战略进行了部署。目前,全市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436个,主要食用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6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全省“赣鄱正品”区域公用品牌,18个农产品入选湘赣两地共同打造“湘赣红”区域产品品牌,5家龙头企业蔬菜生产基地入选第九批粤港湾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溢价。
挖掘“绿”的价值,破解“两山”转化的交易难题
抓核算评估,破解“绿水青山”可量化问题。市、县两级出台了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方案,启动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化建设,全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完了自然资源所有权首次登记通告。在江西省率先推进省级GEP核算试点,搭建数字化核算平台,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为破解“绿水青山”可量化问题提供吉安经验。
抓市场交易,破解“绿水青山”可交易问题。积极落实“三权分置”运行机制,推行集体统一经营的林权流转通过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网站进行网上公开交易,目前全市林权流转132宗、1.03万亩。谋划推进林业碳汇工作,吉安县群兴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申报5万多亩的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并已挂牌中国碳汇交易平台待交易。推动螺滩水利水电中心与江西明盛纸业有限公司完成了全市首起水权交易,交易量达30万方。万安县“两山运营公司”、泰和县“GEP”交易所等创新平台组建运行,建立两山转化项目库,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
抓绿色金融,破解“绿水青山”可融资问题。全市金融部门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的金融支持,印发了《金融支持吉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指标值》,将绿色信贷考评指标及绿色金融发展指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提高了绿色信贷投放奖励标准。2021年全市绿色贷款余额227.4亿元,同比增速达48.12%。推进了一批如“绿色脱贫贷”“家庭农场圆梦贷”“地押云贷”“林农贷”“田教授信贷”等绿色信贷产品。扩大生猪价格“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蜜柚价格指数、气象指数保险,落实油茶、蔬菜、中药材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吉安国家储备林项目获得国开行67亿元贷款,已签订贷款发放合同12.98亿元,投放8亿元。国开行、农业银行银团贷款4亿元支持吉安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中信银行15.6亿元贷款支持吉安禾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构建“绿”的机制,强化“两山”转化的战略定力
坚持“纵向贯通”与“横向联动”相结合,凝聚绿色发展合力。从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发展的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委会工作体系,市“两会”连续六年听取审议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报告,各地主动创新探索,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负其责、统筹推进的生动局面。
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激发奋勇争先动力。正向激励方面:将绿色发展指标和生态文明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对各县(市、区)年度高质量发展和市直单位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列入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年终述职重要内容。反向约束方面:持续深化开展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并延伸到乡镇,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河湖检察长工作制,率先创新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等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城市园林绿地损坏赔偿等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党政部门生态环保责任意识。
坚持“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相结合,迸发绿色崛起活力。全面总结凝练全市生态文明经验做法,提炼推广生态文明“吉安经验”44条,其中15项改革经验入选全省改革示范优秀成果,生猪生态化养殖、绿色殡葬改革、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吉安国储林基地”“千年鸟道护鸟联盟”等改革举措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