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改革

解析基层治理逻辑 探求多维提升路径

——《基层社会协同精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简评

来源:改革网作者:向德平时间:2022-04-08

□向德平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缩影,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否实现。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与传统科层制体制下自上而下传导任务——目标——问责驱动机制,并以此来界定并建构问题、启动治理流程不同,夏美武教授撰写的《基层社会协同精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聚焦于治理转型中基层社会治理与国家制度的互动关联视角,以基层治理的变化趋势与存在问题来启动和制导社会治理流程,分析问题生成的原理和机理,透视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关联、关键变量、影响要素和动力来源,在此基础上建立和选择资源配置和治理机制。通过聚焦基层状况与一线问题分析,以期衔接自上而下要求与自下而上诉求的有效途径,缓解科层体系下条块分割结构带来的“中梗阻”和治理失效状况。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虽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和地方政府围绕精细化治理开展了不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积累了一定成果,但像夏美武教授这样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研究,还是难能可贵的。夏美武教授围绕该领域先后主持完成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铜陵市软课题等研究任务,相关成果发表于《江海学刊》《福建论坛》《贵州社会科学》《安徽日报》等,编入安徽蓝皮书《安徽省社会发展报告》,或以决策咨询报告形式刊载于《铜陵日报》和铜陵市《软课题专报》等,《基层社会协同精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出版是长期研究成果的积淀与总结提升。

《基层社会协同精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聚焦于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中的一些重大议题和实践案例,既有理论上的归纳和演绎,又有翔实的案例剖析和实践分析,可谓是系统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一部力作,展现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前沿研究水平。本书以社会协同治理和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在关联与互动机制为研究重心,基于两者互动结合的视角,以创新社会协同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为研究脉络和分析路径。研究分析中坚持问题驱动和应用性优先的原则,既不拘泥于某一种、几种理论,也不纠缠于学说纷争,立足于现实案例分析,在实践中提炼理论,总结归纳经验,进行理论创新,提出对策建议。为精准切入到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使研究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重视采用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社会调查、数据挖掘等研究工具,体现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集成运用,形成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本书提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协同化、智能化、法治化,进而实现治理现代化,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进国家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必然要求,而其中的社会协同治理与精细化治理的互动机制更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并贯穿整个写作过程。作者认为,社会协同治理与社会治理精细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中两个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重要内容,其相互独立体现在协同治理侧重于宏观建构和多元主体视角,精细化治理更关注微观操作和治理效果及需求分析。其紧密联系则体现在协同治理是精细化治理的“存量”与实施主体,精细化是以多元主体协同化治理为基础,它影响精细化治理的发展方向和推进策略。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风险及治理难度也在增加,个性化需求与协同化要求也越来越明显,而且越往基层,对社会治理“绣花”功夫的要求就越强,对治理的跨界协同要求就越高。本书在大量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基础上,认为精细化治理是完善社会协同治理体制的重要途径,精细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基层治理现代化本身就包含着精细化要求。精细化治理是适应于基层治理的异质性而生的,是国家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和执政环境变化,主动化解面临的治理困境,精确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创新。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开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钥匙,在本质上是一场管理革命和思维革命,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本书的一个突出贡献是,研究揭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关联、关键变量和核心要素。作者认为,精细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协同化是其主体特征,智能化是其重要手段,法治化是其必要保证,四者环环相连,有机形成基层治理特定的理论内涵与内在逻辑。资源依赖、共同价值、话语共享及社会凝聚力等构成影响和制约基层社会治理变革创新的关键变量,这些归纳与提法,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对于精细化与协同化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互动机制研究既是对社会治理深度的挖掘,也是对社会治理广度的拓展,有利于建构社会治理的立体化体系,更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本书研究既是对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分化、公民利益多元和社会需求多样等问题的有效回应,也是对国家的社会治理战略中关于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积极探索。本书提出的新概念、新观点,提炼的新模式、新思路等,对于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改进社会治理实践具有较强的参考指导价值和应用意义,值得学界同仁和实践部门的学习借鉴和品味。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受人力和条件限制,书中对我国社会基层治理的实践案例选取还存在全面性和代表性不足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精细化与协同化内在互动机理的科学分析。因中国地域广泛,基层治理的差异化、异质性强,所提出的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更加侧重于普遍意义上的路径选择,建议对策如何转化为有效的政策措施,进而被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性地施用于当地实际,还需要深入研究论证。本书提出的协同精细治理,是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层次解决当前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难题为目的,因此,研究所追寻的目标在本质上是对传统治理进行转型升级以达到一种更高级的治理形态。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单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而是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与制度设计,需要科学合理界定多元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包括有效解决好社会治理联合行动主体间的关系结构调整、主体行为能力建设、主体间协同机制构建等治理实践上的“盲区”。所以本书的应用价值关系到一场治理上的深层次社会变革,如何从政策层面彻底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碎片化”“空心化”等问题,既关系到治理实效,更决定着协同精细治理的实现前提与基础,也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