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推进研究生“三好三有”导学思政育人机制改革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李建飞时间:2022-03-24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李建飞

2020年7月,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会后,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阶段。当前,由若干导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导学团队,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在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下,辅导员主要负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则侧重于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学术研究与思政教育存在脱节,成为制约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面对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导学团队的育人优势和育人作用,构建符合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导学思政育人体系,成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遵循,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把导学团队作为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行导学思政,构建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四有”好老师要求,创新凝练出“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业绩”的“三好三有”育人理念,作为导学团队育人工作的衡量标准和建设发展的重要导向。以此为基础,学校积极构建多元导学互动机制,促进和谐导学关系形成;创新导学团队育人模式,实现科学研究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培育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生“三好三有”导学思政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团队、融入科研,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各导学团队先后培养出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秦皓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段育松、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孙其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韩鹤林、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马雪等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研究生。

一、建立多元导学互动机制,促进和谐导学关系形成

导学关系作为研究生阶段核心的社会关系,存在于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和谐的导学关系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传统导学互动以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为主,师生之间在学习工作之余缺乏深入接触和全面了解。由于缺乏多样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部分师生在共性价值和理念层面缺少深度认同,导学关系易发生异化,甚至引发导学矛盾,造成不良影响。如何突破传统单一学术性导学互动的限制,搭建师生广泛参与的多元导学互动平台,增加师生交流,促进导学相长,是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每年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发布《研究生思政状况白皮书》,其中单独设置导学关系模块,根据分析报告和师生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形式,加强导学互动,建立了以开展系列导学活动、评选优秀导学团队、培育先进导学文化为核心,三级递进的多元导学互动模式。

学校每年组织“三好三有”主题教育、导学团队研学实践、导学趣味运动会、对话教授和导学毕业季等品牌导学活动上百场。所有活动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中交流互动,增进师生情感。各导学团队也逐渐形成定期开展体育锻炼、团队组会等优良传统,融洽团队氛围,搭建了广泛的师生交流平台。学校连续举办六届“三好三有”导学团队评选,先后有82支导学团队参加,涵盖近万名师生,超过30万人参与网络投票,评选出40支获奖团队,形成包含大众网络推荐、学院评选、团队文化凝练、候选团队系列宣传、最佳人气奖评选、校外专家函评、学校评审会、获奖团队系列宣传、挂牌仪式、巡回报告会等10大环节,贯穿全年的系列评选活动。院士、高层次人才和校领导团队踊跃报名,师生对照“三好三有”标准,开展自我总结、展示和提升,激发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以此为基础,学校整理并出版《我的三好三有导学故事》,树立导学关系典范;在教学楼悬挂导学团队展览板,建设“三好三有”文化长廊,传播教育价值理念;打造“三好三有”风采等宣传品牌,传递导学正能量;举办“三好三有”文化节,引领师生对“三好三有”理念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培育和谐奋进的导学文化。

郝跃院士与研究生一起包饺子过春节;邵晓鹏教授每年为研究生写春联、送春联;高琳教授、张玉明教授等与研究生同台演出情景剧展示风采;魏兵教授、王忠良教授等定期组织研究生外出研学实践;疫情期间,马晓华教授带领研究生参加核酸检测志愿服务;沈沛意教授连续14年带领研究生为青海牧区小学募捐,行走数万公里,资助百余名贫困孩童……丰富多彩的导学互动形式从不同角度为师生创造交流机会,加深了相互了解和认同,构筑起基于平等、信任、理解和尊重的良师益友型和谐导学关系。

二、创新导学团队育人模式,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由于缺少参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平台和抓手,部分导师对自身角色定位偏重于学术指导,对思政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影响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由于辅导员不参与导学团队科研工作,在开展思政教育时难以与学术研究过程相融合,思政教育对学术研究的激励和引领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如何创新导学团队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导师育人作用,实现思政教育与科学研究相互协同,是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学校实施《研究生导学思政育人机制改革专项计划》,在传统学术指导和日常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导学团队思政工作内容,配备导学团队思政工作队伍,建立导学育人资源池,强化导学团队的思政教育职能,打造了“科学研究+日常管理+思政教育”三位一体的导学团队育人模式。

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要求,制定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就业指导、资助育人、导学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和师生党组织建设等8项导学团队思政工作内容;选聘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团队兼职辅导员、优秀研究生担任团队思政助理,协助导师开展思政教育;兼职辅导员身处团队,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能够更加精准地开展工作,极大提升了思政教育实效。此外,学校积极优化育人资源供给,每月发布《导学思政·学习参考》,传播导学思政育人理念;建设导学育人资源池,涵盖红色教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27个领域100余项内容,为导学团队开展育人工作提供菜单式服务;依托“三好三有”导学思政网站,设置导学团队微主页,搭建团队交流展示平台;设立导学团队奖学金,增强导学团队的育人主体作用。通过征集“三好三有”导学故事,凝练导学团队育人模式案例,录制“导学之声”系列宣讲,以日常学习和科研场景为原型,编排歌曲、朗诵、快板和情景剧,开展沉浸式思政教育等形式,深入挖掘导学团队育人元素,增强思政工作的亲和力。

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安全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团队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三好三有”导学团队负责人郝跃院士入选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云松教授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刘英教授2021年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夏永林教授的“老夏说课”公众号已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并入选2020年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近年来,各团队负责人还荣获省级师德楷模、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9项。以导学团队为载体开展育人模式创新,充分激发了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了立德树人成效。

三、培育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导学团队是师生之间、朋辈之间开展思想交流、学术交流、行为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相对稳定的、兼具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师生集体。导师和研究生对导学团队有着天然的认同、依附和归属关系,使导学团队具备了推动研究生教育传承和创新的独特优势。由于缺少系统规划和专人负责,部分导学团队忽视文化内涵建设,导致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包括精神共鸣、价值共识、育人经验和特色优势等在内的优秀团队文化,常随着科研项目变化和人员流动而逐渐消逝。如何及时总结、推广导学团队的育人经验和特色,实现育人工作传承创新,促进导学团队内涵式发展,是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学校以导学团队为单位,建立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体系,通过倡导红色基因传承、培养模式传承、管理体系传承和团队文化传承,形成了四维并蓄的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培育模式。

学校探索依托导学团队和重大项目成立师生党支部,以党建带动科学研究和团队建设。通过深挖导学团队爱国为民的精神内涵,以科学家精神和红色文化引领师生成长,培育价值共同体。学校设立导学思政创新试点学院2个,试点团队17个,组织相关团队总结育人经验,凝练育人特色,编写《导学团队育人模式案例集》,帮助全校导学团队建立长效育人机制,培育学术共同体。学校指导各导学团队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保障团队高效运行。近年来,导学团队分别探索出“学生工作委员会”“三类事务三级管理”等10余类特色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规范日常事务管理流程,促进团队可持续发展,培育成长共同体。学校以“三好三有”导学团队评选为抓手,组织设计团队名称、LOGO、理念、口号,制作队服和队旗,先后凝练出82类各具特色的团队文化标识。利用实验室、公共走廊等空间,以文化墙、影音等形式展示团队育人风采,建成25个“三好三有”导学文化示范基地,为师生成长积蓄更深层、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培育文化共同体。

学校共成立22个师生联合党支部、21个研究生纵向党支部,其中人工智能学院博士生纵向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名单;凝练出“以红色基因引领国防使命的研究生育人模式”“具有中国根基的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等24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案例;引领导学团队厚植爱国为民的创新文化,激励研究生投身重大科研项目,攻克“卡脖子”难题。在学校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中,60%成员是研究生,80%高水平论文出自研究生;近5年,学校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斩获国家级特等奖6项,一等奖26项,其他奖项280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在已经举办的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研究生依托导学团队共荣获10金6银的好成绩;研究生毕业后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以及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比例超过75%。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三好三有”导学思政育人机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三好三有”导学团队已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一个个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在科研和育人一线构筑起一座座传承着红色基因、发扬着创新精神、书写着爱国为民情怀的育人堡垒,为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平台支持。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