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三个结合”促保供稳价实现多重目标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2-01-24

专家表示,通过将今年特色与历年经验相结合、有效施策与固本培元相结合、品质提升与长期价改相结合,从稳运行、建机制、促改革三方面入手,使保供稳价实现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多重目标

□中国发展改革报记者 张洽棠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1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CPI环比由涨转降,同比涨幅回落。今年春节期间恰逢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同时又叠加境内外不确定性的疫情冲击。如何使“保供稳价”措施落到实处,又能建立起长效机制,还与发展改革稳定的长期目标有效衔接,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关专家表示,通过“三个结合”,即今年特色与历年经验相结合、有效施策与固本培元相结合、品质提升与长期价改相结合,从稳运行、建机制、促改革三方面入手,使保供稳价实现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多重目标。

稳运行:当前形势与历年经验相结合

2021年12月,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保供稳价,消费市场总体平稳。

回顾全年和四季度CPI数据,2021年CPI同比上涨0.9%,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1%。2021年10月、11月CPI与PPI曾出现显著背离,能源价格走高。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了保供稳价措施,价格机制顺利传导,到12月时,从同比看,CPI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

当前,从国内市场运行情况看,重要民生商品供需平稳、价格总体稳定。近期,国内肉类、蔬菜市场表现平稳,猪肉供应充足,肉蛋菜奶等价格在正常区间运行。2021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充裕,库存保持在较高水平,粮食价格总体稳定。

2021年12月下旬,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对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作出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通知要求,密切监测市场运行与价格变化,加强工作调度,压实地方责任,努力做好春节与冬奥会期间保供稳价工作具备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表示,今年春节期间恰逢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同时又叠加境内外不确定性的疫情冲击,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对于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欢度春节,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精彩举办,疫情地区生活物资供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的一大任务是“稳”字当头。这个“稳”,就包括了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和重要民生商品服务价格的稳定。

而历年春节期间保供稳价的经验,也可以为当前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刘志成对记者表示,要做好春节保供稳价工作,需要做好几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压实地方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二是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市场与价格运行情况,加强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研判。三是组织好生产调度,丰富市场供应,畅通交通物流,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四是完善应急机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处置工作,有效应对突发情况。

许光建强调,主要需增加冬季耐储食品的储备和疫情应急物资的储备,部分涉疫地区可以根据物价变化情况,及时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或一次性补贴。

建机制:有效施策与固本培元相结合

近期,欧美发达国家通货膨胀大幅攀升,2021年12月,美国CPI达到7%,创1982年6月以来新高;欧元区调和CPI达到5%,创下1991年欧盟成立以来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国内CPI保持在相对低位,发挥了全球物价稳定器的作用。

刘志成表示,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疫情后生产、流通、消费都稳步恢复,市场供求总体稳定,经济稳、市场稳为价格稳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得益于国内价格调控政策得当,实施效果明显,尤其是生猪和猪肉调控效果显现,蔬菜粮食供给保障有力价格稳定,能源保供稳价成效显著。预计2022年,我国CPI仍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价格总水平在合理区间运行。

许光建强调,我国必须有针对性地施策来应对输入性的问题。

持续扩大内需。始终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既是我国对抗短期外部经济环境冲击的举措,也是保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战略。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人民币适时适当升值。从当前情况来看,全世界完全走出疫情阴影尚需时日,全球生产和供应链尚未完全修复,各国各地区对中国制造和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仍将持续较长时间,我国出口仍然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具有一定的上升可能,提高出口的经济效益,人民币具备进一步升值的空间和支撑。

充分用好财政政策工具。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更加有为。

重点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落实和优化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有保有压,强调各级政府过紧日子、节约为民。充分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增加民生福祉,巩固发展根基。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为防止通胀,在货币政策上要进一步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把握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给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经济增长率基本匹配,把资金更多引导到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国家战略项目上,避免经济发展出现脱实向虚的不良局面。

当然,保供稳价的效果需要良好的机制来实现。刘志成表示,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要优化民生商品生产消费流通全链条,加强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联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重点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措施,着力提升产供储加销各环节的综合调节能力,形成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长效机制。

稳定生产端,压实生产责任,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充足。抓好产销衔接,完善优化民生商品分销体系,畅通流通环节。完善储备体系,强化储备调节,发挥好储备“稳定器”的作用。制定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疫病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做好价补联动工作,在物价上涨时及时向困难群众发放补贴,做好民生兜底。此外,还应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秩序;加强预期引导,防止大起大落。

促改革:品质提升与长期价改相结合

许光建认为,在保供稳价的基础上,还需要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品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壮大,创造形成发展新动能。落实双碳目标,传统产业低碳化,既包括低碳技术,也包括新能源、循环经济、再制造等方面。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利润率。

提升供给品质,在“增品种”“强品质”“创品牌”上求实效。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包括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效率型生产要素,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人工智能、5G、车联网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产业新经济蓬勃发展,要引导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协同投向这些重点领域。同时,加强质量监管,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力度,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为企业提升效率和质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刘志成表示,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要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带动消费升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持续推动要素高效合理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品创新为支撑,不断提高投资和创新有效性、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品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目前的保供稳价与长期的价格改革机制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5月发布《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第二部分对于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对“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坚持并完善价格支持政策”“做好大宗商品价格异动应对”都有明确要求。

许光建表示,《通知》表明政府对于深化价格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也表明保供稳价是价格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一环,在改革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刘志成强调,建立保供稳价长效机制,必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好市场在调节供求、稳定价格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必须持续深化价格机制改革。通过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将进一步理顺上下游关系,保障供给需求总体平衡、商品价格总体稳定。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